PK游戏网

如何在我的王朝中获得爵位(如何在我的王朝中获得爵位呢)

如何在我的王朝中获得爵位呢说明:
  1. 那个朝代王爷含金量最高?
  2. 一个朝代灭亡后,非宗室有爵位的人在新朝会怎么处理?
  3. 哪个朝代爵位最大?
  4. 《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胤祥为什么能善终,还得到怡亲王的爵位?

那个朝代王爷含金量最高?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王爷”的由来。

“王”是一个爵位,是中国古代勋爵等级中的最高级

如何在我的王朝中获得爵位(如何在我的王朝中获得爵位呢)

秦朝以前,“王”是对公国天子和诸侯国主的称呼,而诸侯国主的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秦嬴政统一六国后,王便成为了一个最高的爵位。汉初开始有“王”的分封制,能被封为“王”的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儿子们。到魏晋时出现王爵分封的等级:一字王分封为亲王,二字王分封为郡王,如晋王、汾阳郡王等。

“王”只是爵位。要说哪个朝代的“王”最有含金量,其实就是说在哪个朝代“王”的权力最大。这其中有两个时期:西晋和明初。司马懿登极后分封“王”制,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一千五百人。这些大小国主的爵位只是“王”,他们可以开府设属官,就像一个小朝廷,可以说权力是非常大的了,为日后“八王之乱”埋下了引线。相较于西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他的龙子龙孙大肆分封,实行实藩封王,不仅有封地而且有兵马。亲王俸禄有米万石,军政经济两手抓,若开府仪同三司,设属官还配有文武相,文相管地方,武相掌军队。王府的亲兵多至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调令当地的驻军。由此可见,明初时期的亲王权力不是一般的大,强大到可怕,极度的威胁到中央政权。这也是建文帝“削藩”以及朱棣靖难为帝后马上剥夺诸王权力的原因。

“王爷”这个称呼在明朝以前是没有的。

民间开始流传“王爷”这个说法,有的说是明代的小说中就有了,有的说是清朝,我个人比较认同后者。因为清建立后,当权者纵观前朝王侯权力影响的弊端,没有赋予亲王开府掌军的权力,王侯的一切权力是皇帝给予的,它只是行驶皇权的执行人(只有特殊情况下极少几个人除外,如多尔衮、胤祥、奕䜣)。没有了权力就会有经济补偿,世人称他人为“爷”,只有富贵闲散的人才被这样尊称。所以“太平王爷”浮世,“王爷”由此俗传。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王爷中含金量最高的有,西晋发动叛乱的八位藩王,前燕皇族、一代名将蒙古翰,北齐皇族、三大名将之首、被誉为一代战神的兰陵王高长恭,唐朝风光一时的亲王们,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文武双全的宁王朱权,清朝历经两朝、权倾天下、风光半生、显贵一时的摄政王多尔衮。

从秦朝到清朝要说王爷含金量最高的应该是西汉七王之乱前的王爷,其次是明朝朱棣称帝前的王爷。(此评论不考虑个别王爷能力突出因有赫赫战功的而获得的兵权财权等)

西汉初起的王爷是历史王朝最具含金量的王爷,刘邦给了王爷们很大的权利。

首先:西汉初期,王爷具有领土权,有封地。

其次:具有人事权,也就是领土内官吏的任免权利。

再次:军权,西汉时期的王爷拥有建军权利,所带领的军队中央朝廷不得干预。

最后:财政税收权,领土内所有的税收统一自己管理使用,只需逢年过节上缴一些给朝廷就行。

所以综合来看,在汉初前的王爷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王国,在自己的领地内就是皇帝,所以也造成了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

明朝朱元璋时期的王爷是第二含金量的王爷。总结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历史,朱元璋给了王爷一些军权,但是规定“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王爷的任务就是是守护一方,但不能拉拢当地的官员、干涉地方官处理政务,没有皇帝的宣召不能擅自离开封地,诸王之间不能相互串门,甚至没有皇帝批准也不探亲。

其他朝代的王爷亲王封都是没有兵权、财权、人事权和土地所有权,全部靠朝廷拨款养着。必须强调一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分封王爷的大一统王朝。

一个朝代灭亡后,非宗室有爵位的人在新朝会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也得分朝代的。不同的朝代对待前朝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也需要区分是否投降或者有拥立之功。

能够将功绩甚至爵位保留至下一代甚至下几代的情况在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时代。北魏后期,国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在西魏时期,宇文泰,独孤信,李虎,杨忠,李弼,赵贵等人被封为公爵,并称为八柱国。

此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辅佐之下,接受西魏皇帝的禅让,改西魏为北周,此前的八柱国除宇文氏升级为皇族外,其余诸公爵全部被保留了爵位,并且有的还从郡公升级为了国公。

再后来,杨坚取代了宇文氏,建立了隋朝。由于杨坚娶的是独孤信的小女儿独孤伽罗,因此,对于独孤家以及李家等从西魏承袭而来的爵位都予以保留甚至进行了重新加封。有些爵位甚至都保留到了唐朝。

然而到了唐朝末期,朱温不仅将唐朝以来的贵族斩尽杀绝,甚至连科举起来的清流们也被带到黄河边杀死投入滔滔浊流。当然,五代十国时期,也还有一位不倒翁式的人物冯道,能够连任六朝宰相。北宋建立时,也保留了一些原后周时期的爵位。

到了元朝建立时,宋朝投降的人已经不能再延续爵位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对于爵位已经十分吝啬,根本不可能给元朝投降的人世袭爵位。清朝灭了南明,魏国公徐达的子孙投降,也被削爵为民。

当然是废除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是不同于欧洲,没有贵族的古代中国。。。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留下无字碑:功过任由后人评说。就因为她知道自己打击门阀,推行科举,会留下骂名。。。无论科举制度有多少弊端,科举让教育推广到平民,让贵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朝代,实际上是有不同的结果的。秦朝统一中国,原则都是军功封爵,诸侯列国有爵位的,包括大大夫这一类的有封土的,那就一律取消。汉承秦制,汉初的时候承认一部分,根据不同的情况又,由刘邦重新进行封爵。但从汉朝稳定的时候,非刘氏不得封王,其他的爵位,一般也是以军功封爵,到汉西汉中期的时候,那么一般宰相都是要封侯或者外戚封侯。这些封爵的,人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如果不是对新政权有反抗行为的话,一般都是降级封爵。三国时,曹魏代替东汉除自己疯的人之外,非宗室封爵的一般都是保留实际上因为这些封爵的人基本上都是曹操当政的时候才封的西晋的时候改朝换代,基本上也这个原则。以后历朝历代,一般的情况下是有两种情况,只要前朝有爵位的人不对新的政权进行反对和反抗的话。一般保留他们的爵位,或者降一级。当然啦,如果经过一段历史时期极其混乱的战争结束后,那就得要重新洗牌了,比如,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

哪个朝代爵位最大?

元朝,亲王实封。

秦以前实行列土封君,爵分5等:公侯伯子男(比如周初分封的宋公、燕侯、郑伯、楚子、卫男);秦汉实行20等军功爵制度,最高的是彻侯(也叫通侯、列侯);同时西汉也实行郡、国并行制,封亲族子弟为诸侯王~以后曹操废军功爵制,最高爵位就只有王一级了。

《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胤祥为什么能善终,还得到怡亲王的爵位?

胤祥一生对雍正都十分忠诚,不离不弃,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次是雍正即位之时,一次是八王议政的逼宫之时,说这两次十三爷对雍正都有续命之恩,所以雍正对胤祥的感情与旁人不同也很自然。绝不居功自傲,为人处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直到雍正四年,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四处奔忙办差,为的就是要让皇帝知道,自己绝不会有二心。胤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得到善终,成全了君臣兄弟之情,当初那个侠肝义胆,为人耿直的十三爷不见了,取代的是一个成熟冷静,世故圆滑的高官重臣。 这是没有办法的,韩信在政治上不成熟,成天踢狗踹鸡,最终被人给干掉了。做为一把利剑,胤祥知道这把剑的剑柄应该由帝王掌握,这就是他能善终,而韩信被杀的原因。

我们在清宫剧中经常能看到很多的王爷,这些王爷的地位是分三六九等,铁帽子王是其中最有特权的。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的铁帽子王一共有12个,其中有8个是在清朝开国的时候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剩下的4个是属于恩封,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后四位之首就是怡亲王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