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复印机,兰亭集序原稿也早就消失,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人的法帖,都不是原作,很多都是高仿的。《兰亭序》是王羲之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早在唐代就被李世民搜刮走了,至今下落不明,不知是在他的墓中还是遗失在民间。关于《兰亭序》的众多传闻和考证可以去“翰墨今香”的头条号中阅读。
李世民在带走《兰亭序》之前也干了几件好事,让人对《兰亭序》又是临摹又是钩摹的,留下了不少复印件。但毕竟离我们现代有些遥远,而即使是《兰亭序》的复制品都是后世争抢的至宝,因此到我们现在,留下来的有价值的《兰亭序》复制品没多少了,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双沟廓填的墨迹摹本,以唐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序》最为精致,堪称神品;还有一类是李世民让几个书法名家临摹的作品,后来刻成碑刻,然后反复拓了很多复印件。碑刻摹本以欧阳询临摹的《定武兰亭本》为最佳。
《定武兰亭》的刻石在宋代靖康之变中遗失,后来很多人根据《定武兰亭》的拓本,有复刻了很多石刻。最后就是刻了又拓,拓了又刻,于是后来就面目全非,真假难辨了。目前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宋拓本《定武兰亭》最好。
《神龙本兰亭》是唐人冯承素采用双沟廓填的技术复制的。所谓双沟廓填就是用黄蜡纸覆在原作上,对着光源用极细的笔在黄蜡纸上小心的钩出原作的轮廓,然后再填墨完成。古人用这种方法复制出来的作品可以说仅仅就“下真迹一等。”我们现在能看到唐之前的法帖很多都是唐人用这种技术复制出来的。例如王羲之的《丧乱帖》、《奉橘帖》等等。
而这些复制品如果不是用高度放大镜是很难看出来的,可见古人的智慧有多厉害。后世很多书画的赝品也很多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山寨出来的。
我们知道,《兰亭集序》是大书法家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据史料记载,《兰亭集序》原稿有很大可能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而永远的无法重现天日。那么在古代没有复印机,兰亭集序原稿也早就消失的情况下,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其实这也与唐太宗有关。
相传唐太宗对于《兰亭集序》非常的热爱和痴迷,每天都要把玩几番,甚至得到《兰亭集序》的手段也不太光彩,可见一代明君对于一代名作的喜爱之情。
而既然是好东西,唐太宗当然想让其更好的存留和保护起来,于是便找来了当时最著名的几个书法家来临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冯承素采用“双钩画法”所摹写的,而现在流传下来的和我们学习欣赏的也是这个版本。而如今冯承素的摹本也成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由此可见《兰亭集序》那登峰造极的艺术价值。
真的是令人惊叹的,摹本尚如此珍贵且广为流传,要是真迹现世,不知要陶醉多少书法和艺术爱好者。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当之无愧!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怎么消失的呢?
王羲之的《兰亭序》确实早已经失传,他的《兰亭序》真迹先是传给了他的七世孙智永的手里,智永是一个和尚没有后代,便把《兰亭序》真迹传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辩才,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过王羲之的书法,是王羲之的忠实的粉丝,便派人从辩才和尚哪里骗回了兰亭序,据说唐太宗死后把《兰亭序》带进了自己的陵墓,也有人说后来《兰亭序》又被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偷了出来,放进了自己的陵墓,反正从此以后《兰亭序》就这样在江湖上消失了。
不过幸运的是,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后并没有自己独享,而是和朝中的大臣和王公贵族们分享,他让人复制了很多本分给大臣们,我们今天看到的其实是王羲之《兰亭序》的复制本。其中冯承素的复制本和真迹最为接近,我们平时练习的《兰亭序》就是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那么,当时并没有复印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那时候其实有复制技术,比复印机还厉害,只不过要费很大的人力功夫。当时的技术叫“硬黄响拓”和“双勾填墨”。
“硬黄”是一种纸,它的上面涂了蜡,是半透明的,“响”的意思就是向着阳光,大概的过程就是就是用半透明的纸对着阳光,把书法作品每一个字的外轮廓用勾线笔画出来,然后再往里面填墨。好的拓工基本上能做的和原作一模一样。
为什么冯承素的版本好呢?
因为双勾完以后,需要往空心字里面填墨汁,这需要对于书法有很深的理解,同时拓工也需要会书法,而冯承素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现在出土的冯承素的墓志铭就证明了这一点,它对于书法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理解比较深,自己会书法才能拓出原作的精气神来。
谢谢邀请,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琉生传怎样输入兑换码?
要输入兑换码需要先打开游戏琉生传,然后点击游戏主页上方的“兑换码”按钮。
接着在弹出的界面里输入兑换码,并且注意大小写,输入完成后点击“立即兑换”按钮。
如果兑换码有效,游戏就会提示你已成功领取了相应的奖励。如果兑换码无效或者已过期,则游戏会提示你兑换码已失效。如果你有多个兑换码,就需要重复上述步骤进行输入。记得要时常关注游戏官方的活动和消息,有时候会有一些限时的兑换码活动,不要错失领取奖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