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话?
一、教育的理念其实早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发芽生根,千古名著《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就是“无为”,而“无为”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自由”。只要拥有自由,宇宙万物皆可“自宾、自化”。
二、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施压和扭曲。
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使孩子们未来成为正直、善良、独立、幸福的人。
所以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就是让学生成为“大写的人”。只有无奈的生活才逼的人适应现实生活,而这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
教育有超前性,青少年将面对的是未来的社会,不是现在的社会。
教育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是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部分,必须学会生存能力和自我学习适应成长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是继承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学会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是青少年大脑发育需要的训练。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教育者也不能够完全的预见未来。但社会是连续的,新的必须在旧的基础上成长。对现实社会的适应,也是对未来社会适应的基础。受教育者必然会受教育者的影响。要摆脱现实的奴役,也必须了解现实才行。不可以过分的强调摆脱现实的奴役,不然青少年的反叛就变成无源之水。
教育的目的,仍然是使青少年能够适应他们所面对的社会。有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教育的传承性,继承性,开创性都是不可少的。过分强调一个方面是不可取的。
怎么改变自己的奴性思维?
讨好型人格是很热门的话题,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特征,表现为害怕冲突,喜欢取悦他人,害怕他人的评价和攻击,不敢维护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讨好型人格的人会生活得很累,因为他总是在满足他人的期望,委屈自己。他们内心可能有很多冲突,对自己有很多不满,觉得自己很怂。想改变自己,又不知道怎么改变。
改变自己的个性是很困难的。我们首先要接受它,接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无法接受它,就会焦虑,就会抗争,在这种焦虑和抗争中,我们生命的能量就被内耗掉。
其次,即使改变,也要一点点慢慢来,而不是指望一下子变成另外一个人,那是不可能的。你可以尝试每次改变一点点,就是寻找出一个自己总是掉进坑里的情境,回忆自己在那个情境里是怎么做的,然后自己可以如何改变一下自己的做法,去想象自己已经改变了做法的场景,等到下一次出现同样情景时,就按照这个新设定的剧本去做。
比如,你对自己不满的一点是,当有人找你借钱时,你不会拒绝,每次都借给了别人。你就可以回忆一下这个场景,然后想象你有所改变,在新的情境中,你拒绝了对方,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又如何应对。在大脑里演练这些新的改变的可能,你在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形时就会表现得更好。
第三,把它变成自己的长处。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性格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成本很高而收益很小,所以与其去努力改变自己,不如顺势而为,把缺点变成自己的长处,利用好它。
缺点还能变成优势?可以的。凡事都有两面。比如,你觉得自己是老好人,很怂,你认为这是缺点,所以对自己很不满;但是,换一个角度,这种性格难道没有它的优势吗?老实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实,老实做事,老实做人,这样不仅能把事情做好,还能团结群众,交到好朋友,令人信赖。谁都愿意和老实人打交道,不愿意和精明狡猾的人打交道,因为和老实人打交道不会吃亏,不会上当受骗。
OK,关于摆脱奴役生活的攻略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摆脱奴役生活的攻略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