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南方人会把"鱼翅"说成"鱼剌","山脚"说成"三角",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些错误?
我们不说全世界就拿我们中国来说,不知有多少地方,而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方言,一句话怎么说是他们那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要想改变恐怕很难,好在现在的人基本上会说普通话,所以说一般人在家里说家乡话,出了门都说普通话,我觉得那些地方话就不要强行改变他们吧。
樊哙、韩信、曹参、周勃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何会精通兵法?
其他人不说了,和刘邦一起起家的,刘邦用他们放心些。
人们日常以为韩信是天才,认识我的朋友知道我是天赋与天命论者。但在韩信这个事上,他真的证明人的信念有时候也有点用。
韩信是那种抱着兵书啃十几年的那种人,就算没有实践机会,就算除人头地的机会基本看不到,就算兵书和眼前的苟且没有关系,但他坚持了下来,为了基本不可能的机会坚持了十几年!
最后老天都服了,改了韩信的天命,造就了我们所知道的兵仙!
换个角度,问几个问题来回答吧。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四个是以刘邦为头目的一部分跟班,成名前是天天混在一起的一帮三十多岁的人,这是什么毅力?你能找到五个以上朋友、同事一起混的这么粘的吗?有这毅力、有这心计的人群吗?我身边没有,尤其三十岁以后,更没有。
2、刘邦这种心眼多、使坏、占便宜、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他身边人如果脾气秉性不一样,能混一起去?这种性子和方法论,用在拉拢人、打仗、抢地盘,行不行?是不是兵法?
总结,所以心智成熟、有理想、抱团的这么一伙人,古往今来,能成事不?
看了一些这个时代的历史,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如果不对地方,见谅。
没有吧。除了韩信,其它人都是莽夫。
樊哙、曹参、周勃,都是刘邦当年的同乡好友,也就是一些过命的酒肉朋友。在刘邦起事的时候,他们也就算是一个能带兵厮杀的将领而已。所以刘邦才找到萧何帮忙。但萧何才能相比张良,有稍逊一筹,所以,最后张良当了军师。
在选择大将军时,刘邦不用樊哙、曹参、周勃,而起用没有任何战功的韩信,也是因为樊哙、曹参、周勃不会什么兵法。但韩信是萧何推荐的,有经天纬地的才能。
韩信可不是草根出生哦,只是生于民间,但还是有王室身份的。所以才有读书的可能。韩信熟读兵法,在当时属于兵法迷。心中有大报复,所以才甘愿受胯下之辱。在项羽军事集团,不受项梁重视,因此投奔了汉军。在刘邦军事集团,被萧何发现其才能,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刘邦最后的发家致富,完全是靠韩信,否则,刘邦出不了汉中,耗不死项羽。可惜的是,刘邦功成,宝剑只能进冢了。
为什么一帮看起来处于社会底层的泥腿子、草根不但敢于起兵,而且还深通兵法,真的很神奇,不是吗?
可是,如果对当时的社会情况略加分析你就会发现这一切其实太正常了:

春秋战国时代各大小国家之间你征我伐打了上百年,而古代的兵役制是上至六十下至十五全民皆兵,所以对老百姓来说战斗的基因和意识是深入骨髓的,尚武斗狠更是成为民风!秦统一全国,但二世而亡,安定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六国贵族、中下级文武吏员和遗老遗少慑于严刑峻法的高压而蛰伏街巷士庶间表面上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私下里却都磨刀霍霍伺机而动,所以战斗的意识和素养并不缺乏!至于兵法什么的,没有读过书的一部分人是凭着勇气和狠劲在实际战斗中学来的,而读过书的一部分都是有来历的(基本是六国贵族或旧日吏员、遗老之后),就如韩信也是有老师的!而且在古代读书人所学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已经很全面的保证了基本的军事素养!再加上个人的天赋和演习能有较高的军事涵养也就可以理解了!而所有条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刘邦给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刘邦虽被称为无赖、渣男,但他最大的本事一个是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凝聚力),另一个是坚韧不屈的意志!再一个就是激励和用人的本事!他把这些人聚到一起,然后具体事务放手让别人去干,而实践是最能让人快速成长的——特别是失败!至于文化什么的并不是非得在学校里才能学到的!这些可以参照建国初的许多将军的成长史和阿里的十八罗汉!
这些也充分证明一点:跟对人是多么重要!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这些东西你都会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