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出自:《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颐,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理学大儒。一天,杨时和游酢去拜访程颐,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醒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程门立雪表达了古人尊师重教的一种精神。
程门立雪多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可贵精神。
有一个佛门故事也是程门立雪的典故。传说禅宗二祖慧可是南北朝人,俗姓姬,名光。他从小精诗)、《易经》喜欢游山玩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姬光接触到佛教籍,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潜心学佛,出家当了和尚,改名叫神光。
神光四十岁左右时,来到嵩山少林寺,参拜禅宗祖师菩提摩。传说菩提达摩是南印度人,南朝宋末航海来到广州,经金陵自往洛阳,到达嵩山少林寺后,对着墙壁盘膝打坐已有九年。
神光恭敬敬地要拜他为师,然而,菩提达摩却一言不发。当夜风雪交加神光求师心切,不为风雪动摇,一直站在达摩门前。到第二天时,地面上的积雪已经没过了他的膝盖。神光的行为终于感动了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替神光改名为“慧可”,向他传授“安心”法门。
九年后菩提达摩临终前传给慧可《楞伽经》四卷和袈裟、衣钵。慧可还得到了达摩的心法,于是禅宗得以传承。
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就异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那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和游酢,
多用于称赞尊师重教,二人是同窗好友。
杨时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游酢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二人因为同样好学,成为了朋友。
杨时和游酢二人从小就聪明伶俐,对于文学方面非常的擅长。
一天,杨时和游酢讨论文学的时候,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
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程颐家请教。
那个时候正是寒冷的冬天,二人在去程颐家中的途中下起了雪,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可是他们都没有放弃,到了之后发现程颐正在火炉边打盹,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其实程颐知道他们两个人一直在门外只是故意不理睬他们,想看看他们能够坚持多久,没想到这二人却毅然等候,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
可是二人却没有任何的怨言,程颐很是感动,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程颐对于他们两个人求学的态度很是欣慰,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和游酢,杨时和游酢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关于程门立雪的故事体现了哪种求学精神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