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些侠客吃完饭后放下一个银子就走,难道店家不怕这个银子不足以支付费用吗?
古时候的侠客年代久远,没见过,我给说说书上写的。
秦末有个侠客,名叫刘邦,去饭馆喝酒从来不给钱,就是赊着,到了年底也不还,店老板是个姓曹的寡妇,年底就把他的账消了。
唐中期有个侠客,名叫李白,手中拿了三十万钱跑到扬州,没半年就花光了。有一次喝多了没酒钱,就让店小二把自己的皮大衣拿出去当了换酒喝,还要卖马。
宋朝有个侠客,名叫宋江,去饭馆请人吃饭,随手丢了一块十两重的大银,跟店老板说,不用找了,以后来了再吃,一并算。
宋朝还有个侠客,名叫郭靖,请一个叫花子吃饭,随手拿出一片金叶子,让店小二随便上,而且不用找了。
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大侠们都是知道这顿饭值多少钱的,随手丢出一个银子,就是觉得肯定比一顿饭钱多。就如小编我去烧烤摊吃烤串,一共九十九块钱,我掏出一百块钱给了烧烤摊小姑娘,顺便揩了小姑娘一把手油,大方的说,不用找了。
装逼么,谁不会啊。
看很多古装武侠影视剧,都有这么一幕:那就是,有头戴斗笠,腰挎大刀的江湖侠客,吃完酒后几个银子往桌子上一甩,立马潇洒走人,小二数都不数,连呼:大侠,慢走!
在古代的几个朝代里,银子是当时的流通货币,通常是按“两”算,下面就是一两银子。
在古代根据购物的价格,是需要把银子切割成不同价值的碎块来付账的,所以当时购物者随身带有钢剪。每个碎块都需秤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戥子。一个欧洲人在1733年和1734年之间说过:“中国最穷的人也随身携带一把凿子和一杆小秤。前者用于切割金银,后者用于秤出重量。中国人做出这种事异常灵巧,他们如需要二钱银子或五厘金子,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不必增减。”
很多影视剧里的侠客,吃完饭后就会随手甩一锭银子,或者撒一把散碎银子,也不与店家讨价还价,店小二也不管付的钱够不够,就让其走人。在古代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这其中有几种情况可供思考!
一,古代人讲究诚信,行走江湖的人,都讲道义,没有谁会在付银两上缺斤少两的,会坏了大侠名声!
二,小二迫于大侠淫威,敢怒不敢言,付多付少,也就这么地吧。
所说的大侠,有大部分是侠肝义胆,情操高尚的。但是也有一部分鸡鸣狗盗,欺凌弱小之徒,对于这种人,店小二见多了,也就本着和气生财,吃亏是福,惹不起还躲得起的心态来待之,最可恶的是吃了酒银两都不付的恶侠,相比之下,付点钱的人就是好人了!
三,说明店小二对银子的真伪很自信。
在古代也有假银子,就是在银子里掺杂锡或者铅,来以次充好,坑害他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假钞”。但是久经考验的店小二会凭直觉与经验判断是不是假银子。好多潇洒的侠客,都会抛银子到地面,店小二可以通过听银子落地的声音来判断银子的真伪。还有就是一些侠客大多付的是散碎银子,都是从真银锭上剪下来的,
这种银子的假币也很好辨认!
其实在古代,很多店里也并不是向影视作品里描述的那样,对客人付钱多少也都不过问,很多店里也都聘请有“打手伙计”,如同现在的“内部保安”,专门针对吃霸王餐的侠客!至于古代真实的付钱方式,也不是影视作品里描述的不管不问,也是得根据实际消费来收费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你也说了是电影。
这里萨沙想起了电视剧《傻儿师长》一个镜头。
店小二端着一碗1斤的酒上来,被傻儿师长偷偷喝了几口。
这边店小二不知道,仍然将酒碗端给客人。
这个客人穿着长袍,一看就是有钱的生意人。然而,这个有钱的客人却拉着店小二理论:这哪里是1斤哦!我唱喝酒的,这肯定不够份量。
看看,就是这样,出门在外哪里有很大方的。
就算大方,也是该付多少钱付多少钱,然后打赏给店小二时候大方一些,人家还感激你。
其实,古代在清代中后期之前,中国老百姓都是不用银两的,只用铜钱。
因为日常生活花费有限,铜钱就足够了。
明代戚继光的士兵,待遇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发给铜钱就很好了。
还有,即便到了清末,一斤上好的猪肉,不过20文钱1斤。日常开销,用铜钱足以。
而银子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的,都是商人用来做生意的。
一些穷人家,一辈子没有见过大一点的银两,因为不需要。
另外,古人不用银两还有现实的原因。
因为银元是清末才有的,之前的银两种类繁多,成色不同,普通店铺是无法识别银两成色的,也就无法交易。
古代的钱庄绝大部分都单一从事一项工作,就是银两的兑换业务。
这是因为钱庄才有专业能力,能够识别银两的成色。
其实不要说银两,就算民国时期不同的银元,普通老百姓也识别不了。
所以,普通人生活消费,是不可能用银子的,店铺也不会收。
所以,电视剧中,侠客吃饭留下一锭银子就走,都是扯淡。你真的留下银子就走,店铺肯定认为你是吃白食诈骗的,银两是假的。
相反,真正豪爽的侠客,也是问清楚价格,在桌上留下一把铜钱而已。
“小二,上一壶好酒,切几斤牛肉,有什么好吃的只管上来”。这是在武侠小说或者是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台词,待酒足饭饱之后,只是将银子往桌子上一扔,站起身就走,这个时候店小二不仅不拦着,还笑脸相送。难道他不需要算一下多少钱,那些侠客留下的是否足够支付饭钱?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客观条件,那就是无论是书中还是影视,都是为了塑造这些大侠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他们做的基本上都是对的,浑身是胆,豪气冲天。不论那些人是否喜欢吃肉喝酒,最起码酒肉不分家,这是一种标配,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大侠吃晚饭,将小二叫到身边,让算一下多少钱,然后再核对一下菜单,临了再搞一下价格,摸个零头什么的,那还有什么英雄形象可言。
至于说到大侠们给的钱是否够饭钱这个问题,那就需要从古代的经济来说了。提醒大家:大侠们在桌子上放的是银子。
在古代,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大面额钞票。平常百姓家中是很少使用银子的,多数使用的是铜板,别说是自己下馆子,就算是请客吃饭,也是用不着银子的,因为在那个时候,银子和铜板的换算比例还是很大的,以清朝为例,一两银子是可以兑换1000个铜板的。
也许有人还是不明白,那就说的再详细些,在古代,普通的官府人员,一个月的俸禄也就是二两银子,这已经很多了,毕竟他们都是公务员的身份,普通百姓就不用说了,买卖交易的都是使用的铜板,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一个月的生活费不会超过二两银子。那些大侠吃晚饭将银子往桌子上一拍,这是一件多么有面子的事情。相当于寻常百姓家的一个月开支,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至于支付饭钱,那是绰绰有余。如此豪爽的江湖侠士,店家是不可能去拦着的,巴不得每天都有这样的人来吃饭。
顺便八卦一下,既然身为侠士,不经商,不务农,钱从哪里来?出手如此大方,该不会是导演或者作者给的吧,就算是这样,也是够挥霍败家的,有钱就是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