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公“尊王攘夷”和曹操都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为何评价却截然相反?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是指谁?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标志什么?
-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天子是谁?
-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董卓还是曹操?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就是天子吗?
齐桓公“尊王攘夷”和曹操都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为何评价却截然相反?
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出自《南史》,我相信大部分人听到这个说法都是从《三国演义》中听闻的。这时候就应该说说《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因为他特定的时期,使他的主题就是美化蜀汉贬低曹魏,这是从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主线,所以曹操做的任何事都被冠以了反贼的帽子,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此我要发问,没有曹操奉天子把落魄的汉献帝捡回来,可怜的汉献帝不知道要流落到哪里了?刘备是所谓正面人物,他是所谓大汉的正统,为何他从没有去逢迎天子?她为何称帝?而不是另立其他人?
所以我要说的是历史所有的事情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我们不应该贬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应该极度赞美齐桓公的尊王攘夷,这些说法仅仅是后世人的说法,并非当时他们当时真正的目的。
两者评价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性质不同。
齐桓公“尊王攘夷”是打着尊天子的名义,在实现霸业的同时,也相对的提高了周天子的地位和存在感,其行为自然也得到了主流思想的认可和积极评价。
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则不同。曹操打着天子的名义,四处扩张,发展自己的实力,对汉天子则是架空其权力,把天子软禁在许昌,限制其自由,名为汉臣,实为汉贼。
第二,结果不同。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提高了周天子的地位,打击了四周蛮夷,解除了戎狄对中原文明的危机,提高了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肯定。
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做大之后,不断僭越,最终在其儿子曹丕手里逼迫汉献帝逊位,篡夺汉家天下,各朝代出于统治目的,宣扬代表正统的蜀汉刘备,而贬低曹魏。
第三,矛盾对象不同。
齐桓公时期的“尊王攘夷”是联合内部打击外部威胁,是值得肯定的。
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是内乱,相对不如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更有宣传力。
这个概念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是一样的。
实际上汉武帝虽然接受这一主张,却进行了一个字的变更,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用儒术”。
本来董仲舒与道家争夺儒信仰的领导权,是为了宗教权在皇权之上,皇权必须得到宗教权的许可,最终斗争的结果却是皇权凌驾于宗教权之上,儒教要接受皇权的领导,这就是形势比人强。
“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曹操将其变成了“挟天子(为傀儡)以令诸侯”。
是诸侯国国君的权力大于皇帝,皇帝事实上变成了诸侯国国君的臣子。
“尊王攘夷”不同,周王朝的王还是有宗教实权的,也有自己的世俗权力,可以领导齐桓公,不会成为傀儡,周天子仍然是政教合一的儒教教主,这个主权身份没有改变。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周朝是以分封制为基础,以礼乐文化为制度,以邦国制为国体,实行周天子的松散统治,诸候国共同尊崇一个周天子为最高统治者,诸侯国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关系,周王室与诸侯国共同组成了周朝的核心。
齐恒公所在的春秋时期,周王室开始衰弱,走下坡路,分封开始封无可封,土地就那么多,诸侯却不断增加;礼乐开始崩坏,诸侯开始不再遵守礼乐,随意而为,并且彼此征战,兼并灭国时有发生。
管仲辅佐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攘夷的本质是尊重周天子,并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慑和威服其它诸侯,并帮助周天子树立威望打击不臣服的夷蛮。齐桓公不仅是这么喊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尊王攘夷的同时,显示出齐国的霸主之位,尊王攘夷不是改变现状,而是更好的维持现状,春秋五霸也只有齐桓公真正做到了尊王攘夷,到了后期,其它霸主都是借助“尊王攘夷”的口号,而扩大自已的势力范围,性质就变了。
而曹操所在的东汉末年,自秦、两汉以来,家天下已经深入人心,汉以法家为里,儒家为本,奉行一个皇帝,实行中央集权制,所谓的中央集权制,就是皇帝掌握政权,而且汉代的皇权是神授的,君权神授,皇帝是至高无上的。
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无视皇帝的权威,而所谓的皇帝被各大军阀争来夺去,曹操算是其中最温和的一个,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借助皇帝的名义,去讨伐不听话的诸侯,但每个人都知道,仅仅只是借用皇帝的名义,为自已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改朝换代。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多是正面评价。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却基本上是负面评价,曹操因此还被骂作国贼。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1、春秋时期与东汉末年所奉行的道德是不一样的。春秋是以礼乐规范,东汉是以儒家规范,齐桓公“尊王攘夷”在道德范围内,是普遍接受的,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则侵犯了皇权,违背了儒家道义,不被当时的人认可。
2、齐恒公不谋求改朝换代,甚至都没有约束过周天子的人身自由,而曹操却是软禁汉献帝,限止皇帝的人身自由,换了谁也会对齐桓公好评,对曹操差评。
3、“尊王攘夷”是团结诸侯,一致对外,打击华夏文明之外的蛮族,“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以皇帝名义要挟忠于汉室的诸侯,对于不忠于汉室的诸侯无能为力,还是靠武力征服,这是窝里斗。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是指谁?
是汉献帝刘协。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被挟持的皇帝是汉献帝刘协,他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指的是汉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指曹操于196年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掌握政权的先前事件。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皇权低落。因为皇帝丧失军事力量,徒有皇帝之名,加上董卓火烧雒阳迁都长安,使到雒阳残破。...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指的是刘协。刘协就是汉献帝,他是汉灵帝刘宏的嫡次子,汉灵帝死后继承帝位的是刘协的异母兄长刘辩,是为汉少帝。董卓进入洛阳后废了汉少帝,立了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董卓死后,曹操抢先把汉献帝迎入许都,所以就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
汉献帝刘协
刘协,字伯和,出生于河南郡雒阳县,东汉王朝末代皇帝,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幼时被董太后抚养。汉少帝即位时,被封为渤海王,宦官之乱后改封陈留王,189年即位为帝,后依附于曹操,迁都许昌。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标志什么?
标志着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天子是谁?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所指的天子是当时的汉献帝刘协。在三国时期,曹操以护卫皇室为名义,实际上将汉献帝软禁在自己的统治下,并借助皇权来控制其他诸侯,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种做法被称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手段之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董卓还是曹操?
是曹操。
东汉末年,董卓叛乱,挟持天子,天子在杨奉等将军的保护下乘机得脱,便派人去曹操那里求援,饥寒交迫的天子在曹操的盛情款待下,自然是对其感激万分,大加封赏。
后来,曹操每次或是征战、或是赏罚都可以借着天子的名号,假借天子之名,发号施令。使各路诸侯不敢造次,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只是软禁汉献帝,不将其杀死,利用汉献帝的权利去削弱各路诸侯的是实力,最终完成的他的目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就是天子吗?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是天子吗?曹操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权力争夺战,但他的身份,真的能称得上是“天子”吗?
首先,我们得明白,“天子”这一称呼,在中国古代,是指代皇帝的。而曹操虽然掌握了实权,但他始终没有称帝。他挟持了汉献帝,利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但他的身份,其实是一个权臣。
那么,为什么曹操不直接称帝呢?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认为,曹操不称帝,并非是因为他没有这个实力,而是因为他明白,称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那个时代,皇帝的名号,是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的。曹操虽然手握重权,但在文化、历史的层面上,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
再者,曹操也明白,他之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因为他占据了“天子”的名分。如果他称帝,那这个名分就不复存在了。这对于曹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并不是真正的“天子”。他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权臣、一个霸主。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赖于他的智慧、勇气和谋略,而非他占据了“天子”的名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是指谁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