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在战场上打仗十分灵活的将军,你想到了谁?
这个问题问的太大了。二战欧洲战场,德军将领普遍都很好的贯彻了机动作战的思想,战术思想比较灵活,比如曼施坦因,莫德尔,克莱斯特。非洲战场,隆美尔则是其中翘楚。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山下奉文,本间雅晴,尼米滋都是指挥灵活多变的将领。
如果说在战场上打仗十分灵活的将军,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对对手,那就是粟裕和张灵甫。他们打仗都很灵活,最后在孟良崮战役相遇,最终,我军凭借着远远超越国民党军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牺牲精神,粟裕最终战胜了张灵甫。
首先说粟裕。粟裕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且一直坚持在朱德的部队里战斗,从不掉队。他聪敏好学,在战斗中逐渐脱颖而出。在正规红军时期,他最终担任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的参谋长。在红十军团失败后,他带领剩下的八百红军回到了根据地。
在接下来的斗争中,他领导了当地军民的三年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的重重围剿下,他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不但没有被消灭,还发展壮大,在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他一直坚持斗争,直到国共再次合作抗日,他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一部。
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他打响了新四军江南抗日的第一枪,韦岗之战,取得了胜利。后来他的部队被编为新四军第一师,曾经因为卓越的战功得到刘少奇同志的高度评价。
在黄桥之战中,粟裕指挥指挥七千军队对抗韩德勤的三万多人马。粟裕不但打败了敌人,还消灭了一万一千敌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在车桥之战中,粟裕指挥新四军拔除了日军插入根据地的据点,歼灭日军460余人,伪军480余人,创造了一战中俘虏日军最多的记录。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的指挥艺术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他指挥的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张灵甫则是国民党将领中一员悍将。他能够打硬仗,也能够打巧仗。他率领的军队,堪称国民党王牌中的王牌。他指挥的整编74师能够打阵地战,也能够打运动战。能够打平原战,也能够打山地战。能够运用强大的火力作战,也可以进行白刃战。这些特点,让解放军叹为观止,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我军一个74师的军官都不放,把他们编为教导大队,专门用来教我军的干部作战。
在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在武汉会战最著名的张古峰之战时,面对日军被围的106师团的垂死挣扎。张灵甫主动请缨,率领突击队夜袭张古峰,夺下制高点,使得日军106师团几乎被全歼。在此战中,张灵甫腿部受重伤,留下了残疾。
此后,张灵甫又率领部队参加了国民党的一系列战役,在战役中,他获得了云麾勋章、宝鼎勋章,并最终升任国民党陆军七十四军中将军长,后为整编第七十四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
在解放战争期间,张灵甫率领他的军队投入了内战。他在淮阴之战中,趁我军主力未到,对淮阴采取夜袭,而且地点选择在防守最坚固的地点。这使得我军措手不及,张灵甫进攻得手,占领了淮阴,随后又占领了淮安。
在接下来的涟水之战中,张灵甫遇到了华野虎将王必成。在第一次涟水之战中,张灵甫被王必成的6师击败。但是,一个月后,张灵甫又卷土重来。在第二次涟水之战中,张灵甫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佯攻城南,在将王必成的主力和注意力吸引到城南后,集中主力猛攻城西。经过血战,张灵甫强攻得手,占领了涟水。
虽然张灵甫打了几次胜仗,但是他的主力损耗太大,在接下来的孟良崮战役走了麦城。在这一次战役中,粟裕抓住张灵甫的军队稍微突出的战机,硬是用五个纵队把张灵甫的74师从蒋军的重兵集团中挖了出来。
张灵甫用兵也十分灵活。他一看后撤不利,但从劣势中也发现了战机。他把军队拉上了孟良崮。他的打算是,只要他的部队在孟良崮坚守二十四小时,外围的蒋军就可以围过来。这样一来,蒋军就会有“中心开花”的机会,围歼我华野主力。
张灵甫的考虑是有道理的。当时蒋介石调动了10个整编师的兵力来救援74师。这些部队多数距孟良崮只有一两天的距离,有的只有十几里。但是,让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他的74师虽然坚守了三天,在山上没水的情况下完成了坚守任务。可是在国民党内部的倾轧下,在我军的顽强阻击下,张灵甫到死也没有看到援军的到来。
孟良崮之战,以张灵甫战死,74师被全歼而告终。虽然国民党又组建了两次74军,但是,没有了张灵甫的74军也就没有了灵魂。最终,74军被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
粟裕和张灵甫这一对对手,军事能力都很出众,用兵也都十分灵活,随机应变。但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立场不同,则最终的人生结局也就完全不同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汉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1率骁骑深入敌境, 骚扰匈奴后方,巧妙的绕过敌方主力,攻击敌人有生力量,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河西之战中,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霍去病是当时的特种部队,熟谙游击战法,充分利用骑兵的优势,灵活的寻找敌人的薄弱部位,用最小的代价给予敌人最承重的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本国还是国外,战场打仗是一个关乎生死攸关的大事,轻者白白的葬送了士兵的性命,重者则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对于这样一个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士兵性命的大事,作为指挥员是马虎不得。
因此,但凡亲临一线指挥作战的将军,一般都是头脑活络的人,岂是一般的呆头呆脑的人能干的了的?
但是,十根手指也不是一样的长,每位将军指挥作战的风格也不一样。
比如说,巴顿的指挥风格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隆美尔指挥作战强调的是速度、快速进攻,以快制胜。
朱可夫指挥作战是不惜自己士兵的生命来达成最终的胜利目的。
所以,每名指挥员的指挥风格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将军指挥作战一般是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
但是战场形势都是瞬息万变,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诚然,以近代和现代军事历史来看,西方国家出了不少的名将,但他们都是建立在拥有强大技术装备的基础之上的,但如果说到指挥艺术,个人觉得还是我们国家的军人更为出色一点。
西方国家的军事战略和我们区别很大。
举个例子说,他们事先要拟定一个作战计划,把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计算,还要用笔录的方式把它写成一个作战报告,并且还要起草一个行动代号,比如说“巴巴罗萨”计划。
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大国军事风范,岂不知这种过于详尽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之中最容易出现偏差。
一旦出现偏差,就不能完成既定的作战方案,并且出现计划之外的突发事件发生时,一线指挥官常常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进退维谷。
举个例子说,一九四二年时,德军曾计划要夺取斯大林格勒,后来被苏联的军队进行了合围,如果当时见势不妙赶紧撤出还是可以的,但是德军统帅部对保卢斯下达的命令是“不准后撤,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为止!”
就这样白白的葬送了三十三万德军官兵的性命。
但反观我们的战斗形式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在红军长征中,中央红军起初的战略计划是北渡长江和贺龙指挥的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
在第一次渡过赤水河以后,发现对面的川军已经加强戒备,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可能完成北渡长江和红二方面军会师的计划。
于是毛主席果断地命令改变原定的作战计划,向南回撤二渡赤水河,威逼贵阳,奇袭昆明,声东击西,又果断的率师在扎西进行集结,在云贵川边境寻求新的动机,最后大步甩开敌人的围追堵截,向西挥师巧渡金沙江,完成了北上的任务,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四渡赤水一战,是毛主席一生之中最得意的一次具体指挥的作战行动,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之下,不依古法、不根据常规,不拘泥于古板的用兵法则,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四面被围、战场形势险象环生的生死瞬间,依靠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最终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试问一下,世界上有哪位将军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估计那些西方国家的将军是肯定做不到的。
OK,关于小技巧让你在战场上更灵活自如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小技巧让你在战场上更灵活自如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