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鸿章回老家办团练是被迫的,是吗?
确有此事,李鸿章代同乡吕贤基写奏折,请求朝廷发兵安徽,收复失地。朝廷命吕回乡办团练,令吕叫苦不迭,于是吕奏请皇上,要李鸿章同行,这令李鸿章出乎意料。一年后,吕战败去世,李鸿章投靠曾国藩,为他将来的开挂人生,打下了基础。可说是歪打正着,因祸得福。
屌丝天天辱骂满清腐败无能赔款割地骂抗击洋人的义和团,虽然输了毕竟人家还跟洋人打了一架!。反观那些左右大臣呢?
岂不知,关于赔款割地慈禧一个老娘们能决定啥?最后还得听这些大臣的!
是她得同意,但是出主意劝说并且签字妥协的,就是这卖国贼总理,安徽李鸿章!
另外要是没有晚清,这么大地盘!关里南方人到新疆西藏内蒙东北都是出国!
人要讲理,脑袋里装的不是屎的人应该有所顿悟!
当年的甲午战争,我国战败损失了几条船,为什么最后割地赔款?
当年的甲午战争,清政府花费重金建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由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清廷输过了最后的家底,山穷水尽。
清政府在与日本谈判议和的过程中处处被动,几乎是任由日本人漫天勒索,最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接受包括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赔偿两亿两白银等条款。丧失领土之多、赔款数额之巨,都创造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记录,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在这之后,西方列强纷纷跟进,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灾难,中国由此而彻底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很多人的了解不全,认为甲午战争只有一场甲午海战,实际上甲午战争中早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陆军的失败,黄海海战固然有损失,但是并非全军覆没,真正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是陆军的失败。
近代明治维新之后,日军的扩张战争也随之开始,根据日本在战国(日本战国)时期制定的统一世界略,“欲要政府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要征服中国,必选征服满洲(东北);欲要征服满洲,必先征服朝鲜。”日本便开始干涉朝鲜的内政,而当时的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日本干涉朝鲜内政,势必加剧中日之间的矛盾。
1894年日本接着朝鲜内乱,趁机向朝鲜派遣军队,而此时清朝也应朝鲜的要求,派遣军队入朝,中日双方在朝鲜的军队摩擦不断,造成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两天之后,日本又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海面上的战争并没有因此结束,1894年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最终的对战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从海战的结果来看,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从此就没有发生海战啦。
相比海军的激烈抵抗,陆地上的战争,可谓是一泻千里。陆地上的战争从1984年7月25日,战争爆发的地点就是朝鲜首都平壤,当时双方人数差不多,而且朝鲜人还帮助清朝军队做内应,但是战争刚刚爆发,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随后又临阵脱逃,清军一败涂地,随后日军占据平壤。
平壤之战失败后,清军用六天时间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而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之后日军就分两路进攻中国国土,一路是鸭绿江,一路是从旅顺登陆。
日军两路进攻我国,清朝却是节节败退,在鸭绿江防线上日很很快占据了九连城、安东县、大东沟、凤凰城、宽甸、岫岩等地,而旅顺方面日军成功登陆,并且很快战略旅顺,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旅顺口失陷也就意味着日军在渤海湾有了根据地,随后日军发起了对威海卫的抢夺战,虽然北洋将士拼死抵抗,但是也在一周之后,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日军在威海卫炮台上将北洋军舰逐一击沉,北洋这才全军覆没。
北洋海军覆灭,清朝最后的一点精气神都没有啦,而陆军的一败再败,清朝更是不敢言战,所以就出来求和,最后就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才有了割地、赔款等一系列耻辱。
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包括广东水师参战的3艘巡洋舰在内)除了练习舰“康济”外,其他都在战斗中损失或者被日本俘虏。
在丰岛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广乙”重伤以后抢滩,为了防止日本利用,管带林国祥下令将“广乙”焚毁,而运输舰“操江”被日本俘虏。黄海海战时,北洋水师共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巡洋舰。在刘公岛保卫战中,“定远”、“来远”、“靖远”、“宝筏”、“威远”、“利顺”等舰,其他没有在战斗中损失的军舰在刘公岛沦陷以后也全部被日军俘虏。最后因为要搭载丁汝昌等人灵柩和岛上将士出岛,伊东佑亨决定将练习舰“康济”交还,其他被俘军舰和辅助船全被编入日本舰队带走。
至于清政府割地赔款的原因主要是打不过。
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在海陆两个战场清政府都遭到了失败。特别是陆战清军一再溃败,不要说打胜仗,能挡住日军攻击一天以上的也只有平壤之战而已。日本不仅顺利突破鸭绿江防线,夺取了海城等地,还有余力分兵登陆攻击旅顺、威海。清政府虽然抽调了淮军、湘军等部投入战斗,但是毫无起色,一败再败。
等到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后,渤海湾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打开,日本可以随时登陆进攻北京。而对于慈禧和光绪来说,一旦北京被攻占,那么清政府将威信扫地,对于自身的统治不利,所以不愿意再打下去,急着求和了。
李鸿章早在明治维新处就断定日本为中国之患,中日之间的胜负在于海军。在疆防和海防问题上,主张不与俄国开战,着力发展海军。
在是否对日开战的辩论中指出,中国需有南北洋两只海军方可,然因军费问题终成泡影。
论吨位,我们的海军军力比日本强。据蒋廷黻先生讲,我们输在了战略战术上。
战略:
1、刘步蟾胆怯在两军相望时,将原先“人”字阵完全颠覆,阵线变乱,人心惶惶
2、丁汝昌为骑兵军官不懂海军,刘步蟾为实际总指挥,但犯了以上错误。
战术:
1、丁汝昌与总炮手泰乐尔语言不通,开炮误中炮台,丁受重伤,不在指挥。
中日之间的胜负在于海军,北洋海军战败后,只能绕山海关往朝鲜派兵,而日本得以大规模补充兵力,清陆军之败更甚于海军。
战败签订条约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由于俄日英之间的矛盾,中国仍在朝鲜一家独大,并没有丧失对朝鲜的控制!
同样是战败国,相比于满清,沙俄为什么可以不赔钱、不割地?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满清和沙俄在与日本的战争中都战败了,满清的是中日甲午战争、而沙俄的是日俄战争。
两个战败国在都输的很惨:满清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以李鸿章的淮军为主力的大清陆军也损失殆尽,损失人数在4万左右;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部报销,沙俄在远东的军队损失人数高达27万。
从损失的数据上看,俄国遭受到的打击不见得比满清小,凭什么最后满清要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沙俄却不用赔款,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就行了呢?
为什么,只因人家沙俄有实力呗。
沙俄虽然外强中干,但是毕竟人家底子是十分厚实的,是西方列强之一,日本就完完全全是一个暴发户。
当时沙俄虽然在中国东北与日军的交战过程中损失惨重,军队的伤亡十分巨大,如果日军还想继续打下去的话,俄军在东北还有一战之力。不过,此时的日俄两军都已经疲惫不堪了,无力在向对方发动攻击,双方最好的结果就是坐下来谈判分割一下中国东北的利益。
而满清在甲午战争中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清军在朝鲜、东北和山东连战连败,不仅军队已经损失殆尽,士兵的战斗意志也已经崩溃,根本打不下去了。而且,由于日军掌控了制海权,满清如果不接受日本的谈判条件,日军是有十足的把握登陆天津,继而占领北京的。正因如此,以满清的尿性就只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了,割地赔款一个都免不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人类战败割地操作方法介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