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世民不率先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会不会死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手?
如果李世民不率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那么秦王李世民最后的下场不会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好到哪里去!
原因很简单,双方的矛盾已经是不可化解的。这一点当时的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得出来。无论是秦王李世民,还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清楚的意识到双方对于权力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一点就连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三个人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的心中也是十分清楚的!
首先在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的一段时间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已经形成了对秦王李世民的战略优势。秦王李世民的势力受到了种种的限制和打压,并且其手下的文臣和武将被分批次调出秦王府,甚至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将领都要被齐王李元吉征用到边境去打仗。大唐王朝最为年长的三位皇子之间出现这样的权力失衡,实际上得到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高祖李渊的默认和支持。
也就是说此时的唐高祖李渊在战功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和同样优秀的太子李建成之间迟迟不能抉择,李渊不愿废长立幼,尤其是在长子李建成并任何无过错,甚至对于建立大唐同样有着功勋卓著的功劳的前提下,李渊既不愿看到几个儿子为皇位继承人而明争暗斗,更不愿看到儿子之间手足相残。因此唐高祖李渊在洞悉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之后,既没有废除太子李建成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也没有罢黜秦王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和职务,专心扶持太子李建成为接班人,正是由于优柔寡断的唐高祖李渊的犹豫才酿成了玄武门之变。
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唐高祖李渊表现出了对太子李建成的支持,并且开始削弱秦王府的势力。这样的行为错误动了秦王李世民的神经,因此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逼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就犯。立自己为太子,随后数月之后李渊禅让皇帝之位于李世民。安心待在后宫之中做起了太上皇。李世民因此成为了这场宫廷政变的胜利者。
实际上倘若李世民也像其父亲一样优柔寡断,不能当机立断的发中宫廷政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那么等待李世民的势必就是在秦王府的势力和权力不断被分解和蚕食之后,遭到太子李建成的迫害。即使这场迫害不会在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在事实发生,但是当李渊去世之后,登上皇位的太子李建成势必会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秦王李世民杀害。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最是无情帝王家!说的其实十分有道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仁爱孝悌,不掌天下!太子李建成也并非没有杀死秦王李世民的心。只是太子李建成认为杀害秦王李世民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被秦王李世民抢先一步罢了。
其实要杀一个人,可以有一万种理由,同样也不需要任何理由。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不率先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会不会死于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之手?几乎是没有疑问的,会!实际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先下手为强,彼时东宫与天策府已然势成水火、一触即发,李世民仅仅是先下手为强制造既成事实而已。如果他不先下手,即便李建成、李元吉短期内不下手,李世民早晚也还是会死于李建成、李元吉之手。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何况面对的是皇位?所谓“张亮谋反案”实际上就是李建成、李元吉对于李世民下手的前奏。
李世民与胞兄李建成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多多少少有唐高祖李渊的刻意为之。面对两个儿子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逐渐占据各自的优势、拥有了各自的势力,作为父亲的李渊内心多少也是有些不放心的。既不想让老大李建成做大,也不像让老二李世民做大。因此,老李采取了两边加码的方式,给予老大李建成太子之位、并分管行政事务;又给予老二李世民开牙建府的权力、成了天策府,分管军事事务;让两个儿子始终处于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如此一来,老李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用担心哪个儿子做大,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同时,由于战事仍在继续,储君又不便身临战场,短期内李渊也实在找不出其他人取代李世民。既然需要老二拼命,甜头自然是要给的。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李世民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足以与正牌皇太子李建成分庭抗礼。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并没有占据压倒性优势。朝堂之上的群臣,除了“秦党”,大部分还是认可李建成法定继承人地位的,这也是李世民让张亮出面联络山东豪强的原因之一,为的就是想离京避祸、同时可以割据一方,以防万一。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李世民实际上心里也是没底的。而且,李渊也并不像经过李世民“指导”的史籍所记载的那般不堪,总体上还是掌控着实际权力的。或许李渊也看到了李世民的迅速崛起对于李建成、甚至自身的威胁。因此,玄武门之变前夕,李渊实际上已经开始着手压制李世民势力的发展了。“张亮谋反案”说到底就是先兆,说明李渊内心已经准备倒向老大李建成,拿老二李世民开刀了。得亏张亮扛住了,否则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还很难说。即便李渊不杀了李世民,借势削弱其势力基本上是必然的。一旦处于绝对弱势,李世民也就成了刀俎之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李渊活着或许李世民性命不会受到威胁,但是李建成即位之后,李世民必死无疑。更何况,李建成愿不愿意、敢不敢留着这个威胁自身地位的弟弟到自己即位,还很难说。
面对这样的形势,李世民最终选择了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动手,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或许有人说,李渊既然掌握着实权,为什么会对玄武门之变置之不理?反而接受了既成事实呢?很简单,玄武门之变是突发事件,李渊毫无准备。事发后,李世民让尉迟恭上门逼宫,李渊猝不及防,临时调兵根本来不及。和尉迟恭这样的猛将面对面,李渊如果不就坡下驴,自己能不能善终都很难说。更何况,李建成、李元吉已死,李渊成年的儿子和嫡子只剩李世民一个,他别无选择,与其鱼死网破,不如接受既成事实,换取自己的善终。至于群臣,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剩下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就是李世民,而且老板李渊都默认了,他人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应该不会,最大的可能是死于李渊之手。
玄武门事变的前夜,李渊给李世民看国家天文台台长(太史令)傅奕的报告,说太白星有异动,预兆秦王(李世民)要坐天下。任何帝王对打着天命旗号要取代他的人,历来是杀无赦的。给李世民看这个报告,意思很清楚:你自杀算了。
从李世民的回答看,他也很清楚这点。他说我对兄弟毫无亏欠,他们现在要杀我,好像在为王世充、窦建德他们报仇。首先他知道自己要没命,其次他不敢说这是李渊的意思,只好说是兄弟们要害我。
这份报告不管真假,代表李渊已下定决心要除掉李世民。看到报告的第二天清晨,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
如果我们大体认同史书的记载,那么显然昆明池计划一旦启动,李世民凶多吉少。李世民的部属已经提出了,如果当初舜被家人杀了,还怎么做圣君?李世民要占卜,张公谨当场踢飞了乌龟壳,说:必做无疑的事为什么要占卜,不吉利难道还不做了吗?
就算因故昆明池计划没实施,李世民当时免于被害,后面的趋势也是羽翼被削,等李建成顺利登基,李世民就算活下来也大概率生不如死,甚至不排除出现李元吉希旨杀了李世民、李建成再杀李元吉“为李世民报仇”的戏码。李世民可以不为自己着想,但如果因此让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变成砧板上的鱼肉又对得起谁呢?
如果有人不相信史书记载强行说历史被改了不可信,那我放弃讨论,您认为的都是真相。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对于后世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记载我们其实都能看出来大部分都是一些负面的。因为毕竟李世民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嘛,当上了皇帝,史官记载肯定也是有出入的。
不过不管怎么样,李世民在当上皇帝之后的作为,那也算是千古一帝啊!贞观之治,把大唐推向了盛世,开疆拓土,如果李建成来做皇帝的话,即使李建成是一个聪明的人也不一定会做的更好,历史也没有如果,但是自己还是粉一下李世民的。
帝王之家是没有亲情的,古代帝王之家的内斗还不多吗?父杀子,子弑父,弟杀兄,兄杀弟,臣弑君的多不胜数。胡亥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基本上杀光,汉武帝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还灭了他们一家人。杨广把自己的父亲都杀了,兄弟都逃不过。所以说如果是李建成当了皇帝,那么李世民也不一定能够逃得过。毕竟皇帝的权利才是至高无上的,即使你是他的儿子,兄弟,父亲等等在皇帝之位的面前任何人都是挡路石。而且这个时候的李世民的功劳已经是超过李建成了,一旦李建成登上皇帝之位,很难不保证李世民永远不会造反。所以李建成想杀李世民这个也是理所当然的。
历史上在玄武门之变之前记载,李世民在李建成邀请的宴席上中过毒,李世民是称李建成下毒的,但是李世民并没有任何事,这个也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原因。但是基本上很少有人相信这样的,因为如果是李建成要杀李世民的话,机会还是很多的,毕竟他是东宫之主,当今的太子,未来的皇帝。
李世民的野心其实在李渊还没有起兵之前就已经是显露出来了,而且这个时候来说,李世民的权利并不比李建成这个太子的权利小,李世民掌握着大唐的军权,封为秦王。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不得不说在兄弟之中是最高的,在大唐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很多功劳,可以说大唐的建立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面对这样的功绩,李世民甘心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送给别人吗?李渊对李世民也是封无可封的了,基本上能给的都给了,就差一个太子之位了,所以这个时候李世民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选择了。
李世民为什么不学杨广让李渊废了李建成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没有理由。李建成的功劳虽然比不上李世民,但是在政务上,还有自己的生活上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所以也就没有理由废了他了,那么就只有发动政变彻底杀了李建成。李渊知道结果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当这个皇帝更加的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