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侵略者面前懦弱的清朝,为何对太平天国表现得很强硬?
这个问题比较有趣,不能堕入“为何不和西方列强鱼死网破,而镇压国内起义不遗余力”的幼稚想象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清政府有最基本的利益,那就是皇统延续,统治不中断。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不过是为了获取利益,开放几个口岸,要求割地赔款,英法美日等列强明白,他们无法完全占领中国并实施有效统治。而且,列强更希望清政府能延续下去,才能保证他们在各地的利益。当列强发现自己在长江地区利益受损时,而且太平天国不过信奉的是“假基督教”,就可以转变面孔与清廷联合,组成洋枪队,共同对付太平军,两者的利益在这个层面趋同。签订不平等条约,清廷失去了部分利益,但依旧是天下拥有者。第二,太平天国起义的目标则是推翻大清帝国,建立新政权。对清廷来说,外国侵略者虽然是隐患,而太平军则更是直接的巨瘤,一不小心,可能导致原有统治瓦解,两者的性质有本质区别,所以清廷会尽最大努力剿灭叛乱。
列强在太平天国兴盛之时,曾经遣使到南京沟通贸易,暗自款曲,提前下手,留条后路,担心被他国独占中国这个大市场。1853~1854年间,英国公使文翰、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麦莲及英国使馆官员包令等先后乘军舰由上海至天京,其随员曾分别会见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人,想签订条约。太平天国高层如洪秀全也曾试图与英法等国交通,加以权衡,求得壮大力量。第三,外国侵略者的烈度与太平天国的破坏性大大不同。太平军占领南方多省,与各地驻防八旗作战。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太平军不仅是粤匪、发逆,也是巨大的颠覆性力量,不可小觑。不仅如此,太平天国自称承天命,信奉拜上帝教,重塑文化形态,抛弃了千百年来传承的华夏名教道统,士大夫阶层也不答应。故而几乎是倾北方之力,消灭太平军,从没想过谈判或南北分治。与列强的城下条约不过是损失利益,而一旦被太平天国击败,则是失去统治,丢失了祖宗基业。
另外,太平天国兴起之时,西方势力已经大规模进入中国,但还没有像清末那种瓜分之势。朝廷相对可以集中军事打击力量,成立京城巡防处,调动兵马,布局多条战线,对太平军实行系统性打击。加上曾国藩等人的团练力量,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可避免。而中国当时的军事力量和国力与西方则是段位的差异,已经谈不上硬碰硬,举国动员来破罐子破摔。实力决定态度,懦弱是相对的。对列强是疲软外交,而对内则是强势统治。通俗来说,打西方人,打不过,打太平军,可以打的过。一句话,与西方侵略者的条约不过是权宜之计,而且有的商贸条约还有利于自己,西方的输血与新技术,兴办洋务,还能解决财政问题。而与太平军,则是非此即彼,必须强硬消灭,才能维持住大清统治和利益。
不只是清朝对自己的百姓下手狠,纵观历史,看看哪个朝代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朝而对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杀戮。每一个朝代都在愚昧民众,让民众由恐惧而认命,最后成为顺民良民最后变为政治家们的奴隶。当这些奴隶适应了奴隶生活,并为之叫好时,就失去了一个做人的本性,从而达到了政治需求。从1949年往前看,中国的百姓不都在一种麻木中生存吗?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气已经被几千年的血腥消融殆尽。1949年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那一刹那,中国人推翻了封建统治下的三座大山,摆脱了愚昧,从此生活在阳光明媚的雨露之下。
自以为很牛逼的人在外受了欺负,丧气的回到家就要找茬出这一口恶气,就是这样。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大清朝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是天朝大国,物产丰富,四海宾服,盲目乐观,最初还是很看不起外国侵略者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直到真正和外国侵略者打了一仗失败后,才发现堂堂的大清国啥也不是,整不过人家,只好丢尽祖宗的脸面,开放口岸,赔款了事。
屋漏偏逢连夜雨。外国娃船坚炮利大清朝整不过,已经很丧气赔钱了,生了一肚子闷气,偏偏这时候,内部出现太平天国闹事,真不让人省心,打,坚决打,再不打,谁都能骑到清国的头上拉屎撒尿,所以倒霉的只能是洪秀全啦!
这好比一群羊里的头羊,在面对豺狼时只有逃跑才能避免自己死亡,而豺狼得到其它羊之后自会罢手不再追逐;但头羊面对羊群内部其它羊挑战其头羊地位时便会毫不犹豫的去拼命捍卫。面对外国列强侵略时,清朝统治者明白,既然武力不能拒敌,外国列强索要的又只是清朝的利益,清朝统治者权衡之下,不得不软弱割地赔款,因为他们明白国家利益损失后,清朝统治者可以继续通过剥削人民获取利益,而统治地位一旦丢失,那下场就会很凄惨了。太平天国运动则不然,太平天国运动要的是国家的统治地位和权力,而清朝统治者是无论如何是不愿失去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的,所以会不惜一切、利用各种手段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镇压和消灭。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天国拯救2入侵者支线任务完成方法分享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