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游戏娱乐与知识分享的平台

三国杀十周年武将列传第六章刘备篇全关卡攻略(三国杀十周年武将列传刘备最后一关)

今天给各位分享三国杀十周年武将列传第六章刘备篇全关卡攻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国杀十周年武将列传第六章刘备篇全关卡攻略进行详细列举解释,一起来了解下吧!
  1. 《后汉书》为什么没有曹操、刘备、孙权列传?
  2. 《三国志》中为什么曹操被列入本纪,而刘备和孙权只能屈居列传?

《后汉书》为什么没有曹操、刘备、孙权列传?

谢邀。

首先是史书编撰时间上的问题,《三国志》成书年代先于《后汉书》。陈寿是三国时期蜀国人,在西晋统一后,大约于280-290年编撰了《三国志》,当时《三国志》以《魏书》、《蜀书》、《吴书》的形式流传。《后汉书》则是南朝宋范晔大致于432—445年编撰完成的,《三国志》已先于《后汉书》为三人作纪、传。《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为曹操写《武帝纪》,而为刘备写《先主传》,为孙权写《吴主传》。虽然,刘备、孙权并没有被写为本纪,但曹操毕竟已经被尊为魏武帝了。

《汉书》以后的史书体例已经变为断代史,《后汉书》记载的自然是东汉朝的历史。三人是三国时代的开创者,自然不适合再列入列传,这是不为三人作传的一个原因。

另外,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后汉书》编撰的时期正好处在史书体例的完善时期。后世史书大抵为官方史书,由国史馆正式开馆编撰,自然也就没有这种问题了。但前四史由私人作史,对体例编撰的边界自然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史记》为项羽作《项羽本纪》,而《汉书》就改为《陈胜项籍传》。《后汉书》可以不可以为三人作传呢?其实也可以,但是毕竟不能将曹操再列回到列传里面了吧,如果范晔这么做了他就表达了一种政治思想,这无疑要受当政者的打击,北魏崔浩的国史案就表明修史是要有所禁忌的。而且220年东汉结束以后,刘备与孙权才走向人生巅峰,《后汉书》写起来也很尴尬,因此索性也就不写了。

史书的成书年代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后汉书》先于《三国志》编纂完成,那么三人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三国志》如果由唐朝编纂,刘备、孙权也可以列入本纪中。

《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历史,虽然表面上,东汉结束于公元202年,不过实际上,在公园189年黄巾起义后,汉朝就已经名存实亡。189年后,黄巾起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东汉中央无法镇压全国的起义,只好承认地方土豪地主的权力,他们通过镇压暴动,不断壮大。这时候,地方的州牧乘机成为地方的割据,比如刘璋割据益州,刘表割据荆州,袁绍占据了冀州青州等,孙氏占据扬州。而中央呢,汉朝皇帝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权力,成为了诸侯的政治品。

先是董卓挟持汉朝皇帝迁都长安,焚烧洛阳宫殿。后又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他的确是魏国的建立者,根本不是曹丕建立魏国。因此,在三国志中称曹操为魏武帝,以武帝本纪作为三国志的开篇。

如果我们把曹操刘备孙权的历史放在东汉史中讲,就显得格格不入,因为他们已经属于三国时代的人物了。

这样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很多,比如春秋战国和西周完全不同,但是依然有周天子。比如司马懿发动政变后的魏国,实际上就是晋朝了。朱温控制唐朝后,就已经进入五代十国了。

这里的概念应该很简单,因为你举的几位入《后汉书》者,与曹刘孙三人地位不同

我这里说的“地位”,是说曹刘孙在三国建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先从卒年来对比:

刘焉、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分别卒于194年、199年、198年、202年、208年,而刘备、孙权分别卒于223年、252年(曹操另当别论)。这是就卒年来说,这几位入《后汉书》者,都未活过曹丕建魏的220年(即我们认为的三国时代的正式形成时间),而反观刘备、孙权,不但是开国君主,而且也活过了220年建魏以后的这个坎。所以这是从卒年来说的。

接着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地位”,曹操、刘备、孙权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的草创者(当然,曹操并没有亲自代汉建魏,而孙吴的奠基者也有孙策的一份),他们的子孙亦是三国的世袭君主,因而把三人列入《三国志》而不是《后汉书》。关于这点,我认为可以参考其它正史,如《宋史》有南唐大臣陈承昭(后降于宋)的传记,而《南唐书》之类记载十国的史书却未为其立传。拿近的来说,司马懿生为曹魏权臣,自他始司马氏开始侵削魏氏宗庙。但就拿时间来说,司马懿死在251年,曹魏灭亡在266年,其间还经历了两代权臣的继任,那为什么《三国志》不为司马懿立传,而《晋书》却在首卷就将宣帝纪列出?这也是因为司马懿是西晋建立最重要的奠基者,故而不应列入《三国志》。

再说,刘焉、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完完全全是属于汉末军阀割据时代的主要人物,对于三国来说并无相干吧(自然这句话不是说一点关系也没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正常)。

当然,这里的“三国”应该是指220年—280年这段历史时期,而不是我们一般人印象中的囊括了东汉末年的三国(自184年黄巾起义开始,或自208年赤壁之战开始逐渐形成?)。以此代入题目中的这几位人物,就能明白为什么《后汉书》不收曹刘孙三人了。

因为篇幅问题,没有去翻阅《廿二史札记》之类的著述,否则很容易就能找到类似“为什么他没在这本而在另一本里”的回答。

《三国志》中为什么曹操被列入本纪,而刘备和孙权只能屈居列传?

蜀汉与孙吴只是中国历史的支流!主流是曹魏。魏接受东汉的禅让,晋代魏,灭蜀汉和孙吴,历史的脉络就是这样书写的。刘备所有的政治遗产只有一个复兴汉室的政治口号而已!孙吴的影响更小,纯粹就是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曹操为建立魏国打下了基础,他完全具备了称帝的实力!曹丕尊奉父亲曹操为武帝名副其实呀!曹操既有皇帝谥号,又有皇帝的实力,当然是纪啦!

陈寿撰《三国志》是奉张华之命,张华又秉承了晋帝司马炎的授意,曹魏就必然成了正统。因为晋代魏表面上是行的禅让之礼,晋的合法性来自于曹魏,陈寿敢不恭敬曹操。因此,曹操就成了三国时代的正统帝王,《三国志》属断代纪传文体,记录曹操平生就叫纪。刘备、孙权不做为正统皇帝来记录,只能是属于人物传记了。《三国志》的记叙口气基本上还是沿袭了成王败寇这一形式。

这事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又很复杂。

说简单,是因为《三国志》奉魏为正统、蜀吴为僭伪,所以记录魏帝的史料列入记帝王政绩的“本纪”,而记录蜀吴帝王的不能。

说复杂,是因为蜀吴帝王即使不能列入“本纪”,为什么仅计入记录人臣事迹的“列传”,而不计入诸侯兴亡的“世家”?

我们分开来说。

一、《史记》开创的记史体例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上迄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煌煌五十二万余言,规模巨大,体系完备

《史记》开创的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楷模。

这其中,本纪记帝王政绩,世家记勋贵兴亡,列传记要人行迹,书记典章制度,表记大事顺序

历代正史,皆在此模板下进行增删撰写。譬如,从《汉书》后的史书,世家就基本不见,而《三国志》没有书、表,《晋书》则增加了记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兴衰的“载记”。

也就是说,从《史记》开始,只有被奉为正统的帝王,才有资格记入本纪,其他被后世认为僭伪的政权,其主君是无此资格的。

二、《三国志》以魏为正统

《三国志》由由蜀汉入晋的史学家陈寿写成,是一部标准的今朝人写前代史的史著。

三国杀十周年武将列传第六章刘备篇全关卡攻略(三国杀十周年武将列传刘备最后一关)

作为晋代的一名史官,陈寿著史必须得首先为晋“辩正朔”。

三国魏受禅于汉,而晋受禅于魏,这是一种祖、父、子的关系,父不正则子不顺。所以晋人修史,必须得以魏为正统,不然何来“得国之正”?

所以《三国志》中记录魏君的史料,属本纪,简称。蜀吴二国国君则无此待遇。

附带一句,三国蜀汉的正式国名叫“”,为区分前后汉,后世尊其为正统的称其“蜀汉”或“季汉”,而称“蜀”本身就是对其的一种蔑称。所以影视剧中,只要蜀汉人物自称“蜀”,或大纛上挂“蜀”字的,一律是历史不及格

另外,《三国志》是晋人所著,所以不仅必须得以魏为正统,在提到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时,还得避讳称宣王、景王、文王,不能直呼其名。

这是一种政治正确,不然《三国志》不可能成书,甚至陈寿还得脑袋搬家。

三、蜀吴君主为什么不入世家而入列传

按照《史记》的体例,世家记录东周诸侯及汉勋贵兴衰,列传则记录重要人物事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三国蜀吴二主算不上正统帝王,难道连诸侯也算不上么?

其实,从《汉书》开始,后世断代史里“世家”这一体例就很少出现。就我所知,仅有《晋书》里“载记”称为“世家一体之易名”;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里,有《十国世家》,其余史书俱不见世家这一名号。

细究起来,太史公作“世家”,一是记录东周诸侯之兴衰,如晋、楚、赵、魏世家,以别于周王室之“本纪”。二是记录汉初勋贵之业绩,如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以彰显其功业绍继、世世享祭

而从汉武帝起,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汉初诸王权利被逐渐褫夺,后即使刘姓诸王,也成了仅食封地俸禄的虚名,其实际政权则由朝廷委派的国相承担。

因此,“世家”这一极易引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臆想的名号,才被史家所刻意回避

至于晋书之载记、五代史之世家,不过是不承认其正统,仅以周之诸侯待之的表现。

附带说句,《三国志》的蜀吴君主虽名为列传,但其体例却与本纪无别,这也是陈寿的一点皮里阳秋吧。

曹操以帝王之尊列入本纪,刘备,孙权本来就是偏安一隅,这本来没什么好讨论的。刘备,孙权的地盘,物力加起来也没曹操大。

何况曹魏灭了蜀汉,晋灭了孙吴,三国一统归于承魏之晋,曹魏又上承汉,汉献帝禅让于曹丕。

而且曹魏占据中原。自古以来以占据中原者为天下之主。

所以综上所属,晋陈寿撰三国志,以曹操入本纪,刘备,孙权入列传本顺理成章之事。何况孙权曾向曹魏称臣。

只不过,在南宋以后,因为宋偏安江南,而南宋本是华夏正统,赵构又是宋徽宗之亲子,所谓:“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所以以南宋为华夏正统也是毫无疑问的,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朱熹等对曹魏为正统提出疑义,主张以蜀汉为正统。而灭晋之匈奴政权后汉刘渊,因为也姓刘(汉朝皇帝赐姓),而且也比较推崇刘备,认为自己的政权承自刘禅。因为这些原因,历史上有一些人认为蜀汉才是东汉的合法继承,所以才有一批人对刘备,孙权不入本纪持批评态度。

感谢悟空邀请。

《三国志》中为什么曹操被列入本纪,而刘备和孙权只能屈居列传?

这个问题要从帝位的合法性说起。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当时孙坚勤王时在一口枯井里拿到了传国玉玺,这个传国玉玺,就是皇帝的大印。

也就是由卞和搞的那块引发“完璧归赵”等许多故事的“和氏璧”雕刻而成的皇帝大印,最初是秦始皇的,由李斯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后来传到汉代,因为王莽篡位,太后拿玉玺砸他,从此缺了一角,后来这缺角王莽用黄金补上了。有传说,玉玺谁得到谁就是天命所归。

但孙坚似乎并没有这个命水,最终因为玉玺而丧命,后来被他儿子小霸王孙策拿去和袁术换了兵马,跑回江东,成就了一番事业。后来袁术也没当皇帝的命,虽然也称帝了,但很短暂,为了换救兵活命,就把玉玺给了他哥袁绍,结果袁绍也被曹操灭了,那么这玉玺应该就归了曹操,至于曹操有没有给回汉献帝,就难说了。

由此可见,传国玉玺这种宝物,还真不是谁得到谁就天命所归,本人还必须要有这承受力。并不是说迷信,最主要是有没有那抵抗抢夺者的能力。孙坚没有,袁术没有,袁绍也没有。

但这宝物最终还是落入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汉献帝这个活宝的曹操一方手里,加上后来曹丕的帝位,也是汉献帝亲自禅让,虽然是被逼禅让,那也是禅让。正统皇帝禅让出来的皇帝位,加上传国玉玺的加持,合法性自然是唯一的。

但反观刘备和孙权,则并不是得到正统皇帝禅让,虽然刘备号称是汉景帝阁下玄孙,当朝皇叔,他也不具备帝位正统的合法性,首先没有汉献帝的传位诏书,其次没有皇帝大印的加持。刘备不行,孙权更不行。所以他们两个虽然也称帝了,但他们不是合法正统皇帝,他们的皇帝印比起曹魏的皇帝玉玺,不管他们用什么材质,都等同于萝卜头刻的。

史学家治史,肯定是忠于正统思想,所以曹操这个被儿子追封的魏武帝可以列本纪,而刘备孙权只能列本传。

图源免费图库。

关于三国杀十周年武将列传第六章刘备篇全关卡攻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