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为什么有人选刘备做主公?
刘备作为大辅怎么能黑的动?刘备在三国杀里面依旧算是主流,尽管目前已经被削弱得不成样子了。
刘备在三国杀里面绝对比宋江在英雄杀里面的地位要高。因为从配合来讲,三国杀有驼背狗大阵,冲贝狗大阵,用牌能力高的武将也远比英雄杀多,刘备作为大辅本身能力不强但是队友强就是很牛逼的存在,就像儿子刘禅。但上次去英雄杀看看一个排名贴,SP黄忠都能排到20名我果断就退了。
刘备主公技能?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的主公技能是“仁德”,这是基于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和演义中的塑造。这项技能使他在战争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忠诚,因为他表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和慈悲的心灵。
他积极招揽天下英才,创办军事和政治体制,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领袖。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他以智谋和仁德感化人心,赢得了许多的支持者。刘备的主公技能“仁德”是他成为历史上伟大领袖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他的主公技能为“仁德天下”。这个技能体现了刘备为人的品德和领导能力。他以仁爱之心待人,关爱百姓,重视人才,并且能够在困难时刻保持冷静,决策明智。
在战争中,他能够与各方势力达成联盟,形成强大的联军,最终成功夺取了益州和川南地区,并且在汉中建立了蜀汉政权。因此,刘备的主公技能“仁德天下”是他成为一位杰出领袖的重要因素之一。
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则有五个,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看来题主是看了《三国演义》才来提的这个问题,那好,咱们就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罗本老师对于大奉先的设定里就自带百分之百的反叛属性,并且还附赠了几乎百分之百的叛变反杀成功率,这让吕布的风评变得极差。因赤兔马动心,因为升职加薪的合同就把口口声声称作义夫的丁原刺杀,投身董卓;再因为貂蝉被夺,加上司徒王允的封侯劝诱,就让提拔了自己的董仲颖血溅受禅台;无处安身之时,投奔刘备,在刘备外出攻打袁术的时候夺下徐州,后来还因为几匹马围攻小沛,又差点儿把刘备围而杀之;这一切所作所为在古人的价值观里简直就是“人渣”的教科书一般的体现,古人提倡的道德观念首先是“忠”,一个可以因为宝马美女 高官厚禄就轻易背叛故主,并且对故主下杀手的人,是一定会遭到其他人唾弃的。
刘备虽然也是辗转于群雄之间,周旋于列强麾下,但刘备骑士团每一次的投靠,也都相应为自己的雇主立下了功绩,并且在离开的时候没有让雇主遭遇大的损失,更加没有痛下杀手,并且刘备前期的出场,很多时候都是以相助的形式加盟,并没有表明要宣誓效忠,誓死跟随,所以刘备的风评相较于吕布就高的多了。再加上刘备每次辗转也都不是因为有其他势力的钱财美色高官爵位的引诱,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创业理想,这也让刘备的口碑与形象也大大高于吕布。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知道,到底什么叫做“主公”。
主公含义的衍变
主公一词,最早出自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上面的引用只是其中一例,据统计,整部三国志,主公一词共出现十五次,其中《法正传》四次,《刘巴传》一次。《周群传》一次,《蒋琬传》一次,《彭羕传》七次,《杜微传》一次。无一例外,全部出自蜀志,而就时间上来说,只有《杜微传》那次是在诸葛亮在刘备驾崩后给杜微的信里提到刘备时所用。其他都是在刘备平定益州之后、称汉中王前蜀汉众臣对刘备的称呼。换言之,最早的“主公”是刘备平定益州到称汉中王之前这一时期,蜀汉一众文臣武将对刘备的专有称呼。
不知是怎样的一种魔力,在之后,主公一词成了一些臣子对自己所侍之主的统称,尤其是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几乎成上位者的代名词。
比如《三国演义》中各镇诸侯皆为“主公”。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曹操起初被下属称作明公,后来称作丞相;而孙权则被称作将军。只有刘备被称作主公,还是在称王之前。
问题中的问题
按照主公严格的定义,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即便是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设定,吕布三主公、刘备五主公的说法依然存在问题。
演义中吕布起初归丁原,后投董卓,之后自立,所谓“三姓家奴”,是因为他曾拜丁原、董卓为义父,再加上本身姓吕所以张飞称之为“三姓家奴”。这与投了多少个主子一点关系也没有。而历史上,吕布先后投过丁原、董卓和袁绍。其中只有董卓曾与吕布“约为父子”,也就是说历史上吕布只有董卓一个义父,自然而然也就没有所谓“三姓家奴”这一称呼。
而刘备更谈不上五个主公之说,无论在公孙瓒、陶谦、曹操、刘表、袁绍哪一个麾下,刘备都是独立的,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客卿”,从来没有认谁为主,更没有认谁为父,因为再落魄,刘备也是汉室宗亲,怎么可能到处乱认爹?所以就谈不上几姓家奴一说。
刘备与吕布的不同之处
刘备与吕布有三点不同,所以导致了对于二人的相近行为评价不一。
首先,二人的志向和理想不同。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在大汉传了那么多代之后,汉室宗亲这个名头已经不是很能说明问题,起码在权势、地位和财富上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刘备家道中落,不说一贫如洗也差不多,不然他也不能沦落到织席贩履,但是刘备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他家门口有一棵桑树高有五丈多高,从远处看上去就好像车盖一样,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像凡间之物,认为此家必出贵人。
几岁的小刘备在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的时候,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
如果他没成功,我们可以说这是不懂事的小儿所说的狂妄之言,然而刘备趁黄巾之乱崭露头角之后,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实现了理想。
吕布在志向和对未来的规划上与刘备有天渊之别。为了金银财宝和坐骑可以杀死丁原,又为了美女杀董卓。而后期自立征战天下也时常因一些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后期更是得过且过。
其次,二人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同。刘备半生漂泊,但是刚才说过了,无论他投靠谁,都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无论走到哪都被待若上宾,从来不曾是与谁有主从的关系。
吕布则不同,他不仅是所属势力的将领,同时还放低身段到给人家当儿子,全无气节可言。
第三,刘备比吕布“狠”,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收买人心上。为了理想,刘备拉拢一切可用资源,其他全部都能舍弃。与关张同吃同住,甚至在张飞丢了刘备家眷时,说出“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话,使得关张二将深受感动;为请诸葛亮出山,猥自枉屈,三顾茅庐,痛哭流涕。正因为此,刘备将智多近妖的诸葛亮牢牢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至死不渝;长坂坡,将赵云七进七出救出的阿斗直接扔在地上,使得赵云一生肝脑涂地,毫无怨言的为刘备效命……以此种种,数不胜数。
而吕布不仅时常对部下横眉立目,面对陈宫的忠言妙计而不能用,只因为离不开他心中的温柔乡。按照今天的标准看,吕布是个疼女人的好丈夫,刘备简直就是绝世渣男,但是按照当时的社会现状看,无疑刘备才是真英雄。
综上所述,吕布和刘备根本不是一种人,刘备是天生的君主,而吕布的定位更适合做一个属臣、武将。
另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刘备终极一生,终于得一方之地,与魏、吴三足鼎立而称帝;吕布则兵败身死。所以,以成败论,刘备自然是成功而正确的。
文章分享结束,放开那三国主公兼奶妈刘备上场率总结及实用性分析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放开那三国主公兼奶妈刘备上场率总结及实用性分析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