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国东吴既有雄主孙权又有四英将十二虎臣,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中国历史上鲜有从南到北统一全国的政权,唯二是明朝和民国北伐,但前者是元朝自身糜烂,后者最终结果来说并不算真的成功。
这和南方的整体环境有关,并不是一两人英主雄才可以改变的。
地理因素
长江天堑在古代即是重要的防线,同时又是困住自己的牢笼,北方南征困难,但是北伐更加的艰辛。只要守住少数的几个渡口和城市,纵使千军万马也是无可奈何。最明显的就是东吴每次都在合肥铩羽而归。
可是北方有个优势,只要占据蜀地,就可以顺流而下,直取江南。历史上所有的南方政权,都是因为被顺流而下消灭的。
包括东吴,也是因为蜀汉被灭后,西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兵种因素
古代骑兵是战略级武器,对战争的胜负起到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南方没有产马区,唯一可以稳定获得的马种是云南地区的滇马,但是滇马体形小、速度慢,适合山地驼货使用,并不是理想的平原骑兵马种。而且三国时期由于南方还没有很好开方,甚至滇马都无法获得。
因此南方步兵一旦过长江,进入北方平原地区,缺乏骑兵的机动性,无法占据战场主动,很容易小胜大败。比如桓温第三次北伐前燕时,就是被慕容垂利用骑兵机动优势,以少胜多。
兵源因素
东吴所在的江南地区一直不是中国优质的兵员地,出的更多的是谋臣和文官一类,这和江南地区的民风有关。比如明朝戚继光就发现江南士兵大多不能用,唯有义乌等地,处于山区,民风彪悍,类于北地,是优良的兵员。
而在三国时代,这些地方大多还是处于山越人的地盘,不服东吴统治,不要说为东吴提供优质兵员了,还要消耗大量的兵力。
环境因素
三国时期的南方,环境远远不能和现在的鱼米之乡可比,只有安徽、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处于汉人控制下,广东福建等地甚至还是烟瘴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远远不如已经高度开发了的中原地区,甚至其中大多数地区,在早期还是处在士燮的统治之下。
地图上看起来东吴面积挺大,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的资源,还不如中原一州之地。
政治因素
看起来三国中,吴国最低调,人才好像也多,政局也平稳,但是实际上,东吴的朝政是三国之内最糜烂的。孙策统一江东的时候杀死了大量当地门阀家族子弟,如孙策当年攻打陆逊的叔祖陆康,吴之四姓之一的陆家死伤过半。
所以孙家和东吴当地大族一直是处于对立状态,这种情况直到孙权继位时才稍稍缓解,想想赤壁之战前为什么那些出身当地士族的文臣都主张投降。但是等到了孙权晚年,双方的矛盾又爆发出来,加上因为立嗣问题,包括陆逊在内的大量人才或死或贬,之后东吴的朝政就一直处于内斗之中。
东吴,尽管有雄主孙权,历史上拥有许多顶尖的文武人才,文有提出东吴版隆中对的鲁肃,武有百骑劫曹营的东吴第一猛将甘宁,文武双全有吴下阿蒙的吕蒙,又有江表十二虎臣等猛将,为孙吴基业的开辟,立下了赫赫功勋,但最终没有一统天下,相反却被司马家族的西晋所灭。
雄居江东,富甲一方的东吴,水军实力在曹魏、蜀汉政权之上,其水师曾一度挥师台湾,但陆上作战最凶猛的骑兵,却一直是东吴发展的软肋,其实力在三国中,属于最差劲的。
依靠长江天堑防守,养成了东吴对水军严重的依赖性,而忽视了骑兵的发展,可能与其地理环境有关,江南自古出牛羊,但行军作战的马匹,却来出自遥远的北方。
曹营大将张辽,亲率800余骑,竟然打败孙权的10万大军,除了张辽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异常,武艺高强外,关键还是骑兵集群冲锋带来的强大震撼,彻底撼动了东吴以步兵为主,只有将校才骑马的大军,导致其军队混乱不堪,自乱阵脚,面对张辽的虎威和杀气,孙权首先逃命,10万大军,焉有不败之理。
自古北方统一南方,南方却无法统一北方,还和地理环境有关,北方民族自古骠悍,以骑马作战为主,步兵徒步作战为辅。
而南方则以水师和步兵作战为主,极少量的马军只起辅助作用,所以在北方强大的骑兵集群冲锋面前,南方军队往往败下阵来。
(百骑劫曹营的东吴第一猛将甘宁)
北方气候寒冷,绝少有谷物,食羊马肉,喝烈酒,导致北方人身材高大,身体强壮;南方人食谷物,喝米酒,有丰富的菜肴,生活条件好,暖风熏得游人醉,反倒消弥了冲锋陷阵的锐气。
南方人身材较矮小,没有北方人力量大,在两军对阵的冷兵器时代,南方人往往输给北方人,一句话南方人娘炮多,不够血性,所以经常被北方人打败,这些都是历史事实。
孙权之父孙策和兄长孙策,都是将帅之才,有称雄天下的资本,只可惜都死得早,孙权在位时,尚年幼,随着年长,得先摆平老臣旧将,所以内耗比较大,消弱了东吴一定的实力,在赤壁战役前,面对压阵的曹营大军,内部是和是打,闹得不可开交,孙权一直毫无作为。
座视蜀汉刘备做大,非旦荆州一时收不回来,还错失了南郡,其实,赤壁之战,靠的就是东吴的军兵,大的战略决策是周瑜定的,火是黄盖烧的,什么诸葛亮借东风那都是扯淡,但鲁肃的孙刘联盟,实际上让刘备一步步座大。
孙权年老时,真的是老糊涂了,昏庸到了极点,不仅辞退了虞翻,还逼死了陆逊,甚至残忍到杀了亲生儿子孙霸,废长立幼,加大了内部的损耗,注定了孙权会像袁绍那样灭亡。
荒废军备,尽管座拥整个江东基业,却连一个小小的合肥都打不下来,前后两次被人数极少的张辽所打败,“张辽止啼”成了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成就张辽赫赫大名时,却成了东吴政权的一大笑话。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无意侵犯作者版权,特此声明。
曹操有“八虎骑”、“五子良将”,袁绍有“河北四庭柱”,刘备有“五虎上将”,那么孙权有什么呢?原来孙权也有“江表十二虎臣”。《三国志卷五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将十二个东吴开国将领合为一传,这十二人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被称赞为“江表十二虎臣”。孙权这边十二虎臣,听着吓人,但是笔者认为,实际上有些人滥竽充数的,并非都是名副其实的虎臣。
船毁人亡的董袭
董袭是扬州会稽馀姚人,于孙策在会稽郡击败王朗后,投靠孙策,随孙策讨伐山阴贼寇,斩杀贼将黄龙罗、周勃。董袭只用了十天,就击败数万叛军,平定了鄱阳贼彭虎的叛乱。后孙权讨伐黄祖,董袭冒着剑雨勇往直前,斩断黄祖蒙冲舰绳索。最终孙权能够顺利斩杀黄祖,离不开董袭的功劳。濡须之战,在暴雨袭击之下,其所在船只将要倾覆,董袭却不肯弃船而走,誓要与战船共存亡,最终牺牲。董袭虽然勇猛,但是从最终身死的原因可以看出来,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称不上虎臣。
丢盔卸甲的徐盛
徐盛曾经以区区200将士,击退黄祖之子黄射数千军队的进攻,但是面对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表现得就很狼狈了。逍遥津之战,徐盛部被张辽打的丢盔卸甲,徐盛自己都丢下武器逃跑,简直是丢人丢到家了,徐盛虽然曾经打败过黄射这种无名小将,但是面对真正的名将张辽,就原形毕露了。他的武艺平平谋略一般,称不上虎臣。
不堪大任的陈武
孙权重用陈武,主要是因为陈武的家族影响力大,而不是陈武真的有能力。陈武有记载的唯一一次作战,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那一战。陈武的部队本为江东最精锐的部队,面对张辽的突击队,本可抵挡下来,然而结果却是,士卒逃散,主将陈武战死。所以说陈武其实不堪大任,如果不是他家族背景深厚,孙权怎么会让他率领精锐部队呢?
有勇无谋的周泰
周泰作战极其勇敢,每战必定身先士卒,宣城之战,孙权被贼寇包围,周泰为了就下孙权,多次冲入敌阵,负伤十二处,终于救下孙权。孙权感激周泰救命之恩,任命周泰为濡须督,位在徐盛之上。但是战场表现,周泰还不如徐盛,可以说是毫无建树,第三次濡须之战,孙权只得紧急撤周泰而用吕蒙、蒋钦。可见,周泰能够位列十二虎臣,只是因为救了孙权,是名不副实的。
纯靠资历的的韩当
韩当在孙策时期就已经是重要将领了,可是到了孙权时期,官位反而不如那些晚辈,因为韩当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孙权都没有封赏他的理由,他能够慢慢升官,还是因为年龄越来越大,靠资历升官的。据记载,韩当连籍籍无名的臧霸都打不过。
其他人表现如何?
程普作战身先士卒,又曾孤身一人营救孙策,其勇猛程度不亚于周泰。南郡之战,程普与周瑜一同击败了曹仁。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诈降曹操,以火攻大破曹操水军,最终大获全胜。黄盖后来又以500孤军大破武陵蛮,平定叛乱。
第三次濡须之战,蒋钦和吕蒙一起,抵挡住了曹操的进攻。蒋钦还和吕蒙一起参与了袭取荆州之战。
甘宁在黄祖手下之时,就射杀孙权部将凌操。后投靠孙权,第三次江夏之战,甘宁为孙权提供情报,才打败的黄祖。南郡之战夺取夷陵,并且抵挡住曹仁的进攻。第二次濡须之战,甘宁百骑劫营,让曹操都为之震惊。
凌统于江夏之战与董袭一起斩杀了黄祖部将张硕。孙权兵败逍遥津之时,是凌统奋勇救出孙权。
袭击荆州之战,潘璋率部擒关羽。夷陵之战,潘璋率部斩冯袭。江陵之战,潘璋吓退夏侯尚。
东关之战,丁奉“血中奋短兵”,大破魏军。这是继石亭之战以来,东吴的最大胜利。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谁是滥竽充数,谁是真正的“虎 臣”呢?欢迎讨论。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说二句,孙权比起曹操,刘备从年龄讲应该是晚辈。从史书和演义上读之,论才略智孙权也不在曹刘之上,说到文武英才,那是一个乱世英雄起四方的年代。由于曹刘孙为了江山都是爱才如命之人。当时的雄才形成了三方势平,又没有更先进攻武器。因此说孙权虽有文武英才众多,他也无能力统三国。写一小诗,《三国》曹操中原兵百万,刘备天国文武全。孙权江东也称霸,那有能力取中川。
我们先看一下吴国的疆域变化图,
这个图是刘备入川时期的图,当时刘备依旧掌控着荆州,而孙权的势力只在扬州有一些影响,孙权引以为傲的长江天险一大半都掌控在刘备手中,说句难听的话,刘备若想灭吴,顺游而下不出一个月便可平定东南。彼时的曹操经历了赤壁之战后水军被灭了个干净无力南下渡江,而刘备只需派遣一上将驻守关隘便可全力攻吴。孙权的战略纵深在这个时候太小了。
这张图是孙权收回荆州后的图,长江天险重新被孙权掌控,从此之后,孙权再也不用为灭国担忧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刘备发川蜀数十万禁兵都没能拿下孙权,反倒被陆逊在夷陵(这个地方在湖北宜昌,在当时是在荆州的位置)一把火烧个干净。同理,现在的吴国政权的战略纵深已经很大了。不敢说统一,自保没问题。
我们再看一下其他方面,当时的华夏政权还没有经历衣冠南渡,中原依旧是华夏中心,南方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比如山越,比如蛮夷。
看一组数据,公元263年,汉国约有108万人;魏国有约443万人;公元280年,吴国约有256万人。看到了吗,吴汉两国人口加一块也没有魏国人口多,按照十人养一兵来看的话。
魏:总兵力在40-4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汉:总兵力在10-13万左右,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2-3万,成都各据点3-5万。
吴:总兵力在20-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
看到这你就可以发现,吴国咋统一?魏国把兵散到各地,徐扬荆豫等地的兵力都快达到吴国全国的兵力了,你孙权敢压上全部兵力来茬一架?孙权除去防御用的兵力基本没有,一个张辽压了你孙权多少年没敢出兵?碧眼贼要是兵力够用的话也不用天天去山越抓壮丁了。
东吴为啥不能统一,原因在于占据的版图不一样,曹操占领着最富足的中原,兵多将广,陆战谁也不虚,刘备占据着川蜀大地,易守难攻,自给自足,把关隘一锁,谁来也不好使,而孙权占领的地方还不是后世那个江南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哪怕你孙权占领了川蜀也很难和曹操掰一掰手腕,所以孙权除了抓山越壮丁就是派遣军队去开荒了。
我是历史原创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满意的话,请点击右上角关注以及下方大拇指按钮给我一个小小的赞,您的支持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三国志12孙权统一全国攻略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