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皇帝是众人推上去的,为什么就是他呢?
谢邀!
说道刘邦能有当皇帝,首先我个人认为还是很了不得的。由最初的一个市井混混到最终开辟汉朝坐稳皇帝位,这其中是少不了他的个人能力的。论此人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而且后世对刘邦的评价也是很高的,例如:
李世民:“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
朱元璋:“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227] “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还有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那么为什么最终他能够当上皇帝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有高超的用人策略
刘邦生于穷乡僻壤,没有一技之长,长期在村里长大,论基础条件这让他不能跟项羽比。他制胜的宝典就是,他善于利用人才。一方面,他乐于接纳不同的人才,虚怀若谷,恳切求才。刘邦手下的人才,甚至还有杀猪的,刘邦还对他特别好。另一方面,他既能知己,也能知彼,善于把不同的人才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上。他手下的韩信、萧何各自拥有不同优点,一个会武术则当了将军,另一个能文则做了宰相。在刘邦的队伍里,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但是每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而项羽最后却是一个像样的谋士都拿不出来。好不容易有个范增,还被度量小,难容人的项羽气走了。这样下来,项羽这边在文上,就是彻底的比不上刘邦那边的雄厚班底了。这是刘邦出彩的地方,不拘一格,招收各种人才,项羽却被身份束缚,无法做到。任何大的事情,都是由小细节决定的,整个用人细节,就决定了两人的未来。这就是项羽最终乌江自刎,刘邦登上皇帝宝座的一个原因。
2、成大事者要有狠厉的心
大家都知道鸿门宴的典故,项羽之所以摆下鸿门宴,其实是有人告密。当刘邦带着百名随从到鸿门会见项羽时,项羽也直接说出了告密者的名字,就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刘邦当时带着樊哙、张良等人赴宴,最后以酒醉为借口逃跑,留下张良善后。回到军营之后,刘邦立刻杀了曹无伤,丝毫没有犹豫。成大事者必然不能优柔寡断,只有手段强硬,才能服众,进而稳固自己的位置。此外,在彭城大战时,汉军打败,刘邦仓皇而逃,在这其中他甚者为了让自己跑得快些丢掉自己的儿女,这种不要脸的事情他都能做的出来。连自己的骨肉都不管不顾,就想着自己逃命。刘邦在此之后,还做过一件让当时百姓震惊的一件事情,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到后,项羽放出话来,说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刘邦居然向项羽讨一杯羹。可以说刘邦的种种行为,然后人所不耻!
历史上对于刘邦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刘邦之所以能成功,与他的团队脱不开关系,他领导的团队是一个非常强大并且团结的团队,如果没有这个团队,他也未必可以成功。但是汉朝是不会被淹没的,只不过会改一个名字而已。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他被推举为起义军的领袖。
那么这就回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推举刘邦做皇帝呢?这就必须得说一说萧何了,刘邦最初做沛县的县令是萧何立的,萧何追随刘邦并不是因为屈服,而是因为他没有野心,对于刘邦团队来说,起义就是造反,谁也不知道最后是否会成功,一旦被镇压,刘邦作为领导人必死无疑,但是萧何做官多年,有着很丰富的政治经验,他知道做一个谋臣是最好的选择,成功了,他作为创始人之一功成名就;而失败了,他也不是领导人,他也可以投到其他起义军门下,谋取一份差事。
当然了,这样说好像有种阴谋论的感觉,萧何也对刘邦非常忠诚,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还替他选贤举能,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一段佳话。也不可否认的是刘邦的领导能力非常强,在《史记》中记载:众莫敢为,乃立季(刘邦)为沛公。也就是说,众人都想做这个领导人,但是又担心功败身死,所以才立刘邦为县令。所以其实是众人害怕失败之后的结果才推举刘邦的,而刘邦胆子很大,也小有大志,所以就顺水推舟了。然后就开创了汉朝。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正好上个月写过这个话题。
当年一起造反的并不是只刘邦这一队呀,但为什么当年刘邦能当上皇帝呢?据说这是当初其他七路造反的诸侯一致的主意,我们今天就来跟随王立群揭密当年这个主意的出产过程。
当年一起造反的七个诸侯叫刘邦往上升一升,这七个人怎么商量的史书没有记载。但其实只写了七个人联名给刘邦上的奏章,叫刘邦称皇帝。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为什么刘邦要升一升当皇帝,再一个刘邦往上升,为什么七个王一口咬定就让刘邦当皇帝?为啥不让他当霸王,当大王?
先说第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当他皇帝呢?刘邦从来没有说过自己要当皇帝,但是这七个诸侯王都很聪明,能干到诸侯王这一级别的,没有人是傻子,个个都是极其精明的人,按现在的说法这都是政治精英。不用说他们就知道刘邦想要的就是皇帝。我们怎么能够看的出来刘邦想要的就是皇帝呢?只要看三条就能看出来。
第一,目标。刘邦的目标是天下。最明显的是项羽派了一个说客叫武涉,去游说韩信。这个武涉给韩信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刘邦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说刘邦的心思不把整个天下吞下来他不会罢休。关键是四个字:尽吞天下,大家想想,一个想尽吞天下的老王,你给他什么尊号?那就只有皇帝了。
第二,你再看看刘邦,从汉中杀回观众以后,刘邦实行的地方行政的组织:郡县制。杀回关中以后,刘邦打下来的地方一律改成郡。这说明他走的谁的路?这明显就是秦始皇的路呀,踩着秦始皇的脚印往前走的人,他想走到哪去?当然是走到秦始皇坐着的那个位置上去。这七个诸侯王心里是门清,刘邦要得就是皇帝,所以他们劝刘邦当皇帝。
第三点,看反应。七个人联名叫刘邦当皇帝,看刘邦怎么说,刘邦要是不想当皇帝,那肯定就一句话给拒绝了。当然,这七个人要叫刘邦当皇帝,你得找个理由啊。其实给领导一个台阶是大智慧。给领导一个向上的台阶,或者给领导一个向下的台阶都是大智慧。这七个人要刘邦往上升,顺着台阶往上升级,你总的有个理由吧,总不能说你往上爬吧。那领导不给你往上爬,他觉得你笨,不会来事儿。这七个人给刘邦安排的向上爬的理由三条。第一,功大;第二,德厚;第三,区分上下。给了这三个台阶,刘邦就可以顺着台阶往上爬了。但是,刘邦在爬之前,刘邦还说了几句话,说这个皇帝,这个皇帝不是一般的人,一定是贤者,你看我这个人,你要叫我再往上爬,我怎么来处理天下的事呢。其实刘邦这个回答,听话听音儿啊,这七个诸侯王一听就明白,第一,刘邦不反对称帝,你给了梯子叫他往上爬他不反对。第二,他迟疑的是自己的资格,他说,我这个资质够不够呢,对照贤者,我是不是贤者呢。第三,他担心的是我当了皇帝以后,高处不胜寒,我不好处事啊。这就说明,七个诸侯王猜对了。历史上的这样一次会议就让刘三上了位。
根据史书记载汉王被推举为皇帝是因为“功最高,德最厚”这固然是溢美之词,但在当时也是事实。在楚汉战争结束之后,天下的格局大致如下,汉王刘邦除了原有的郡县之外,又新得到了关中三秦之地(故雍、翟、塞三国);河东(故西魏国)、河南(故河南国)、河内(故殷国)三个人口最多,土地最肥沃的郡;项羽原来的地盘也就是原来的楚国大部。
而剩下的诸侯情况大致如下:
1、韩王信(韩国旧贵族,最早投在刘邦帐下的诸侯贵族,刘邦平定韩国地区后封他为韩王)。
2、赵王张敖(张敖的父亲张耳是原本的常山王,后兵败投靠到刘邦帐下,韩信平定赵国后,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刘邦登基前去世,张敖继承王位)。
3、齐王韩信(刘邦心腹大将,平定齐国后上书刘邦逼封假齐王,刘邦先封他为齐王,平定项羽后,改封为楚王。)
4、梁王彭越(盗贼出身,公元前207年便依附刘邦,一直在敌后骚扰项羽。后参与到歼灭项羽的作战中。)
5、淮南王英布(原本是项羽的同盟军,公元前204年,叛楚投汉。但是一直在左右摇摆)。
6、长沙王吴芮(地理位置较远,人微言轻,但是早年和张良交好,只是道义上支持刘邦,并没有派兵攻打过项羽)。
7、燕王臧荼(公元前204年,刘邦攻下赵国后,臧荼顺势投降)。
8、临江王共尉(一直在与汉军抵抗,汉高祖登基数月之后国破被杀。)
由上文可知,虽然当时的天下还有所谓的八个诸侯,但实际上,除了番君吴芮和临江王共尉之外,都早已经是刘邦的手下或者同盟军。诸侯之间本来应该是平起平坐的关系,但是在这一时期,刘邦早就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天子,掌握分封诸侯的权力。所以说,高祖五年诸侯王上表拥立刘邦为天子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刘邦早就已经是他们的领袖,是龙御天下的新一代天子。
刘邦推不上高地怎么办?
?找到其他合适的攻击策略。
1. 原因:推不上高地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地形、敌人布防等等。
如果刘邦无法推上高地,需要寻找其他合适的攻击策略。
2. 刘邦可以考虑改变进攻方向,寻找其他容易攻占的地势,或者进行其他战术上的调整。
他可以利用情报收集更多信息,找到敌人的弱点,并寻找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进攻,以取得胜利。
此外,刘邦还可以通过增加兵力、改变兵种组合或使用特殊武器等手段来改善进攻的效果。
在军事行动中,灵活性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寻找其他合适的攻击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