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有哪些具体差异?
春秋和战国的作战形式的比较,春秋是礼乐崩的开始,各个诸侯国的军队,还是规模,数量小,而且对垒时强调一个仁义,就是半渡而击都算违规的操作,而到战国时期就不同了,孙子兵法上就有了兵者诡道也提出。战国时期,军事理论,军事对峙,军事与政治的互动就非常明显突出了以不择手段为目的取的胜利。就以长平一战为例,首先是魏国的长冶地区,受到秦的进攻,为了转嫁矛盾,魏把这块土地送给赵国,为此赵与秦军在长平对峙三年,双方都出动二三十万大军,这样大的规模,这样长时间的对峙,在消耗战里,秦军采取积极的措施,首先是粮食生产等供给进行改革。新修水利运输等,在对峙时期秦国派说客到赵国活动(军事与政治的)说我们秦国怕赵括,不怕领兵对峙的廉颇。而赵国的权利机构也在千方百计的想快一点结束战争,他们没有想到和解而是换将。结果正落入秦的圈套。战国长平之战,胜利的秦军出现了集体坑杀赵国二十万俘虏的暴行,其余国家没有出动军队,对这种暴行进行制衡是战国必将结束的标志,没有制定新的战争规则,让野蛮的武力解决一切问题,出现了可能。为此战国是野蛮的不择手段的战争。但是战国的发展军事上有锐意进取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大胆的学习进行军事变革的实践者改变者。他觉得胡人骑马打仗要比春秋的作战方式先进就大胆学习引进。孙武杀吴王的宠姬来强调军事作战的纪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等作战规律的应用提高战国时期军事对抗的精彩和发展。
春秋与战国,在我的理解里,最重要的区别不是赵魏韩瓜分晋国,而是道德与战争的改变。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都有浓厚的血缘连接,周朝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联姻,使周王朝保持相当的凝聚力,巩固其天下共主的权威。
战国时代开始,除去燕国早已摒弃姬姓,因为魏国始于姬姓,所以法理上僭越称王,漠视周王朝的权威,所谓册封更多是周王朝向赵魏韩三家示好。
春秋时期讲究“出师有名”,齐桓公与宋襄公都要求周王册封方伯,以便抵御楚国的威胁,而大合诸侯,楚国就是因为擅自吞并诸侯国,而被视为蛮夷之国。
战国时期,各国皆以利益为重,只要时机成熟,便出兵征伐,且攻城略地霸占人口,并对败军实行残酷的绞杀战略,以便增强国力向着统一努力。
所以,晋国灭亡时赵魏韩三家早已建立,却依然以册立诸侯,能够自行决断战争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春秋打仗一般是贵族参与,要提前给人家战书。找一个时间、地点。随便打一打,甚至还能做些问?你为什么打我!就算一方败退,另一方追击不能超过五十步。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由来。
战国时期是就是看谁不顺眼就打谁,只要留下一口气就行。要么有灭其他全部国家的实力,你可以打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