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这句出自《左传》谚语,您怎么看?
这句话更多的是对那些有名气、有声望的人说的!由于这些人“身在高处”,于是普通的人往往会对他们产生“刻意”的要求:要求他们是尽善尽美的人物!
其实,人在某一方面优秀、不一定在处处地方都完美!缺点、毛病人人都有,就看你怎样理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有普遍意义的!但是,人一旦有了名气,人们往往会把你看做“圣人”一般、往往就用“圣人”的标准来往你身上套!这里或多或少有推崇的情份!这里或多或少也有忌妒的情绪!总之是不切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你是圣贤也难以合所有人的口胃!一旦某些方面不对口胃,你就是个贤人又能怎样:想挑你的毛病那是容易的很!
此话是说,人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此话是对的,但又不完全对。错就错在“人非圣贤"这个假设前提上。圣贤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孔孟如此,现代的伟人也是如此。有人在评价马克思时曾说过: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其从来不犯错误,而在于其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就会进行无情的自我批判。这就是说,要允许犯错误,也要允许改正错误。但同时,也要区分错误的性质,对于本质上很坏人的有意所为,决不能纵容迁就,必须予以遏止,并让其付出代价。
晋灵公4岁就继位了,被杀死去的时候也不过17周岁(18虚岁)。
这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中所记载的,一个关于晋灵公的故事而得来的。
晋灵公,这位年少的君王为人残暴,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乱杀人。
某次,厨师做的熊掌炖的不够透,于是晋灵公当场命令将厨师杀死。
赵盾(赵氏孤儿里赵武的祖父)、士季两位的元老大臣看见了被抬出来的尸体,义愤填膺,劝谏晋灵公。
晋灵公在士季的一再循循劝导之下,才勉强轻描淡写地表态:“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后,便温和地说:“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改正了,那就最好了。”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于是,便有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成语。
这句话的含义,众人皆知,而对它自己有什么看法,倒是可以细细想象!
看人要看最“短处”
“木桶法则”是现代企业管理常提到的一个理论:
一个木桶所能装的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有些时候也是这样,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所具备的优点,而在于所拥有的缺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到底是怎样的“过”,就得有个判断。
记得电视剧《知否》里,赵丽颖饰演的明兰对于祖母为她挑选的贺公子说出这样的话:
“与人相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最低处,品行的最低处。”
对方的这个“过”,是不是自己能够接受的、容忍的,就要靠自己的判断了。
- 对待“过”的态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对于缺点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可能是关系人生成败的大事了。
是积极改正?还是置若罔闻?再或是不知悔改?亦或是过错都怪在别人身上?

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同,人生也会不同。
三国的吕布,那可真是外表精神,武功精湛,可谓是“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但是他的缺点:好色、不忠诚、爱逞匹夫之勇......
同时他又刚愎自用,不知反省改过,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很多时候,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是需要勇气的,能够克服惯性,用意志力去修炼自己,改正错误更是难上加难。
希望我们都能够做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吧!
人无完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都会有自己的优点或缺点,这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
对于人身上的缺点,可以分为两个角度去看,一是对自己,二是对别人。
对于这两个角度,我们以前最常说的就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 对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不妨也对自己适当地宽容一点,谁都不是完人,在有底线,讲道德,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适当对自己宽容一点,对自己说一句“人非圣贤”,也是一种自我关爱吧。
- 对他人:包容、宽厚地体谅对方。
对待他人,我们常常犯一个毛病: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这方面强些,有人那方面强些。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就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且冠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
人跟人交往,往往是“尊重大于一切”,如果尊重对方,就要允许对方和自己的差异性,更要包容对方的缺点。
《礼记》里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清澈见底、毫无杂质的水中,很难有鱼儿存活,因为没有微生物和藻类提供氧气、食物;
人过于“明察秋毫”,处处精明,对人过于严苛,是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的。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其中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不斤斤计较,就是一个人气度和品德的中庸。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尽皆知、耳熟能详。
可就这么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所谓圣和贤在春秋之前,指的是已故的绝对完美的和已故的有一定特长特别突出公认的精英人物。这种观点到在孔子之后就变味了,春秋之后圣人特指己故的具有儒家的三纲五常修养,完美无缺的具体的人。贤人特指己故的,具有儒家不完全特质的修养,和某些特长的人。
显然《左传》中这句话代表的是春秋之前的对这句话解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全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孰(shú)能无过。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出自士季,并非孔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拼音rén fēi shènɡ xián,shú nénɡ wú ɡuò出处《左传·宣公二年》释义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用法复句式;作分句;用于劝诫人结构联合式外文名Nobody is perfect. Everybody makes mistake示例你不必自责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词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出自于《左传》。
原文:《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典故:三国时期,周处被乡里认为是和大蛟,白额虎同列的三害,周处杀死蛟虎后,却得知自己是最被乡里所忧虑的,因此找到陆云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出自《左传 宣公二年》
原句是: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 莫大焉。
扩展资料:
典故:
故事: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
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川杀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左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全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此文的作用,一方面提示我们要学会宽恕别人的错误,另一方面勉励我们提升自身的修养,知错必改。
这句话出自于《左传》。“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尚书》中说:“改过不吝。”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所以,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的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
明朝的文贞公徐阶,有一次奉命到浙江的中部督学。有一位秀才,在他文章的结语中,写了“颜苦孔之卓”,徐公就把这五个字涂掉,并且还批了“杜撰”两个字,把他的成绩列为四等,而且还要处罚他。秀才就向徐公禀告说:“颜苦孔卓这句话,是出自扬子法言这本书中,并不是我杜撰出来的啊!”
徐公听了之后,就站起来向秀才说:“我只是侥幸,比你早些时候取得功名,而实际上,我并没有什么学问,所以才几乎犯下了责罚你的严重错误啊!”随即就把秀才的成绩,改列为一等。
当时的人,都很佩服徐公的雅量。后来徐公的官,做到了大学士。
明朝的名臣高攀龙(字景逸)曾经说:“发现过错可以求福,自我反省可以免祸。时常看见自己的缺点,就是走在吉祥中了。自己承认不是,别人便不好意思再开口指责了。不是说在遭遇横逆时,暂时承认自己的不是。其实人非圣人,怎么能尽善尽美呢?别人来找我麻烦,多半是我咎由自取。我们应该反省自己,道理自然就会发现。这样,我的心愈细密临事便愈精详,一番经历,一番进步,节省了多少气力,增加了多少见识。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为总是看别人的不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意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普通人不是圣人贤人,哪里能没有过错呢?对别人指出的缺点,存在的就改正,不存在的就予以注意,发现微小的缺点就知道大的缺点,预防微小的缺点,杜绝微小的过错。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孰能无过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