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里的ABC三国为什么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俄罗斯?
一般在军事演习中都会用代号来指称敌对国
在《亮剑》中最后一集,丁伟的论文答辩中用三个字母来指代别的国家,其实是很正常的,别说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刚刚建国,即使是现在各个国家在军事演习的时候都会采用假想敌的方式来进行指代,而不会将真实的国家名字代入其中,一边引起不必要的外交冲突。
比如美国在西北太平洋的联合军演,其实假想敌不是朝鲜就是中国,但是美国敢说拿这两个国家当假想敌军事演习吗?肯定不会,即使是在演习的地图上,可能都不会出现国家的字眼,而是以字母来标识。
实际上在军队中对于不明的敌军用字母标识也很正常,军人不管作战的对象是谁,不管是谁在他们的枪口下也都是ABC。这应该是一种常识吧!而现在国内的军演都是红蓝两军对峙,估计也是这个意思。
以丁伟作论文的时间,即使是说ABC来指代国家也很危险
实际上这也就是在军事学院内部少将军衔以上的毕业论文答辩中,是一个人数比较少规模的一次答辩,应该是属于内部讨论,并且不对外公布的答辩,即使是这样,在讨论这三个国家的时候,还是犯了大忌。
为什么?因为丁伟讨论的不止是军事,还有政治,军人不谈政治应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然而军事是政治的外延,当政治上解决不了的事情,往往就需要军事来完成,没有无缘无故的战争。
尤其是在当时的国家环境中,我们坚决的倒向了苏联老大哥,郭沫若当时好像还写过斯大林是他爸爸的诗,只能说刚刚经历N年战火的中国好不容易迎来和平,实际上很不容易的。
以日本来说,刚刚结束十年,当时老蒋也天天喊着要反攻,朝鲜战争也刚刚结束,这个时候丁伟把方向一转,我们要防苏联,实际上有点骇人听闻了,因为我们实在是折腾不起了,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了,再也不是打这个打那个的时候了。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面对多线作战,当时中国再怎么强大(自我感觉)也不可能和苏美同时开战。
很多答主或者观众对丁伟的一番高谈阔论都很赞赏,因为后来闹掰了,两国关系恶化,因此证明丁伟是个伟大的预言家,实际上,我国高层对国防问题一向很拎得清,并不是说对苏联一点防御也没有。
至于丁伟提的建立永备国防工事,大纵深防御,后来的确是实施了,然而也没起到毛的作用,别说苏联的钢铁洪流咱们打不过,当时苏联还研制了原子弹,战争早就是现代化立体化战争发展了,这一点丁伟没有参加朝鲜战争,所以他体会不到现代化战争的模式,还单纯的以“北-中-南”三条线来防御。当然,丁伟也只是一个少将,考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以少将替元帅担忧的角度。
《亮剑》不明示国名的原因:
- 出于政治影响方面的考虑;
- 毕竟只是演绎“假想敌”,代号即可;
- 不说国名大家也都能意会。
根据《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A——美国,B——日本,C——俄罗斯。
《亮剑》是一部很多人喜欢的战争剧,峰子哥也曾前后看了不下三遍。
《亮剑》所塑造的硬汉形象“李云龙”一角,把人们带入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在《亮剑》中,英雄光环加持的李云龙,提出“亮剑精神”,这一精神贯穿整部剧。
那么,何为亮剑精神?
即两人对弈,当对手亮出剑时,即便自己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亮剑精神,大无畏精神!
《亮剑》中楚云飞曾说过一句话:“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云从龙,风从虎,时势造英雄。
李云龙,楚云飞,国共双方的军官代表。二人从合作抗日,战场搭档,宛如兄弟,到最后为了各自的主义信仰,不得不在战场狠狠厮杀。
李云龙、楚云飞都是好汉,没一个是孬种,打日寇都不含糊。一个是黄埔军校科班出身的国军将领,一个是泥腿子锤炼出来的共军指挥官,形成巨大的反差感,让人物层次鲜明!
《亮剑》最后一集,李云龙的“老伙计”丁伟,在军事院校回炉深造,他的论文中当时提到一个反主流的论断:谁会成为我国最大的威胁?
丁伟论文指出:A在板门店被迫止戈,暗示抗美援朝战争,美国受挫;B丧失反击能力,短时间内不会对我国构成威胁,暗示二战日本战败。
于是,丁伟论文最后提出论断:假想敌C,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成为我国最大的威胁。此话一出,全场震惊!
因为在当时,我国与C国关系密切,素来友好,处在蜜月期。
不过后来C国与我国关系恶化,C国撤走了专家和对华援助,两国陈兵边境线,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差点干起来,也印证了丁伟的论断。
总结:《亮剑》不直接说国名,而是以ABC代号,一政治影响考虑,二只是艺术演绎,三不说国名也不影响理解。
《亮剑》最后一集,丁伟的论文答辩中先后提出了ABC三个假想敌。
A国,拥有第七舰队,又刚签过《板门店协议》,毋庸置疑,是美国。
B国,在中国的东边,二战期间的军事工业已被全部摧毁,说的是日本。
C国,与我们边境线的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接壤的军事强国,只能是苏联。
丁伟用A国开头,简述了一下东南防务,很快话锋一转,指出A国的体制限制,使它不会轻易陷入大型战争。
这句结论已经很与主流不合了,尽管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丁伟阐述的是更接近正确的,但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泾渭分明,美国是整个阵营中被树立起来的敌方,以它为假想敌才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丁伟的论述显然是非主流——哪怕他一直解释自己不从政治、外交领域分析,而只是从纯军事防御角度来着眼。
关于B国,丁伟的论述中更是一带而过,B国充当了丁伟毕业论文答辩中的打酱油角色。
C国才是丁伟毕业论文的核心,虽然论述过程中被考官以“你的政治立场很危险”为由打断并驳斥,但丁伟还是坚持着基本阐述完毕,十几年后的事实告诉我们,丁伟的论文简直是未雨绸缪,他的担心成为了现实,这才是军队优质主官的良好视野。
丁伟在论述中这样说到:
一、建立永备国防工事,加强防御纵深,强化战略预备队。
二、让出无险可守的戈壁草原,主力屯兵在山脉地带,据险可守。
三、不被动防御,要全攻全守。
为了加强阐述第三条,丁伟甚至举了个例子,敌人进攻我们时,我们可以针锋相对的跨越到敌方境内,破坏其运输大动脉——西伯利亚铁路,使他们失去后勤保障。
考官就是在这个时候打断了丁伟的答辩,好家伙,你这小子思想太危险了!那个时候(论文答辩的时间大约在1954年)的苏俄和我国是蜜月阶段,你丁伟居然想到了去破坏西伯利亚铁路,这要是传到对方耳边,那你就是破坏两国和平友好睦邻关系的罪魁祸首。
丁伟擅长逆向思维,在晋西北铁三角中,他惯以头脑冷静、喜欢钻研战略战术著称,按军事思想境界来评定,不客气的说,他的这篇论文的军事价值要比李云龙的《亮剑精神》要高上一大截。
再联想到丁伟在论文答辩的开始阶段,曾经举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例子,毫不客气的指出这个大家庭随着强人家长的死去,未来一定将陷入分裂状态,这简直就是期盼苏俄解体了,无怪乎丁伟的毕业论文“技惊四座,引发了一场军事学院的八级地震”。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我来回答,欢迎关注!
在《亮剑》里,丁伟在最后的论文答辩中讨论国土防御的重点,将我国当时的假想敌列为“A国”、“B国”和“C国”。其中,A国拥有第七舰队,又签署过《板门店协议》,毫无疑问这指的就是美国;而B国位于我国的东方,在二战中,B国的工业基础全部被摧毁,这指的是日本。
讲日本与美国这无可厚非,因为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朝鲜战争,都是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两个国家又是中国潜在的“敌人”。那为什么要用“A国”、“B国”来指代呢?丁伟作为一名军人,讨论国防政策可以说是单纯地学术研究,在地图上做战争推演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如果直接点名“别国”,这就多多少少上升到了政治层面,这是不合适的。
而且,丁伟讲的重点主要是“C国”,他认为在当时的外部环境下,苏联才是中国的主要威胁。在五十年代初的中国,这种观点意味着什么,看看丁伟讲话时台下那些人的反应就知道了。如果丁伟不用“C国”来避讳,直接讲出“苏联是中国的威胁”,那估计他的报告是做不完的。
别说这个情节会在电视剧里引起什么反应了,就是这个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也差点夭折。丁伟的饰演者王全有曾经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讲到,在《亮剑》上映前,这个桥段差点被删除,理由是普京访华。
关于亮剑三国什么时候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