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末时期,袁绍和袁术两个人合二为一,且袁绍能够做到任人唯贤,是不是可以改朝换代?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虽然历史不存在假设,但还是值得我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认为袁绍、袁术即便不合二为一,自身本就存有改朝换代的实力和能量:只要袁术不称帝、袁绍休养生息几年后才打官渡之战。
袁术当时占有扬州6郡,且已将势力扩充到豫州沛国、陈国、汝南3郡,徐州下邳、广陵2郡,可谓是当时地盘最大的军阀;袁绍也是同理,在击败公孙瓒后统一北方。
那么袁绍和袁术难道就真的没有做过“合二为一”的尝试与努力了吗?
袁绍谋得冀州后,曾想改立益州牧刘虞为帝(袁绍的说法是不承认董卓立的皇帝,其实也是想效仿董卓建立自己的威望)。这个提议被自己的小老弟曹操拒绝后,袁绍只好向自己的亲兄弟寻求支持了。
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没有得到袁术的理解,反而被对方一本正经羞辱了一番。 在袁术给哥哥的回书里,写满了诸如“岂不诬乎”、“不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图于此,非所闻也”这样让袁绍心碎➕吐血的话。
因此,即便历史可以重来,想必袁绍、袁术也是不会“合二为一”的。因为这对亲兄弟都是一样的性格,狂妄自大和心胸狭隘。
汉末两大势力,袁绍和袁术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这得说到董卓进京了
自打袁绍馊主意劝何进让董卓进京,董卓就搅得天翻地覆,废少帝立献帝,袁术首先感觉不妙,所以董卓封袁术左将军时,袁术假意领受,暗地里跑出京城,跑到人口众多的淮南地区,杀了太守自领其地,当起了土皇帝。此时孙坚因为被蒙蔽,杀了荆州太守,讨伐逆贼董卓路上,自己却毫不直觉的成了反贼,所以害怕朝廷追究,再加上袁术利诱,成了袁术部将。袁术得到这只猛虎,如日中天,不仅打的董卓西逃长安,还攻克了江东诸地,凛然成为仅次于董卓的一方诸侯。
再说袁绍,袁绍作为世家大族,看到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心中过意不去,再加上跟董卓起了冲突,所以也逃出了洛阳,领渤海太守。客居韩馥时,因为他本来就有世家大族的气质,再加上他表面工作做的很足,所以很得人心,尤其是沮绶和张郃。再加上韩馥比较懦弱,所以他理所当然的领了邺城,慢慢的攻克了河北各地,但是受到强敌公孙瓒的阻击。公孙瓒早年杀了刘虞,再加上傲慢无礼,赵云在他手下不得重用,刘备也跑到徐州去支援陶谦,所以他的缺点慢慢的被放大,最终败给了袁绍。此时袁绍坐拥冀,并,幽,青四大州,人生达到巅峰。
袁绍和袁术两大集团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反对董卓,顺应了当时的天下民心,再加上“四世三公”的贵族身份,加速了他们的势力的扩大。袁绍拥四州之地,手下谋士,猛将众多,成为汉末之初最有潜力的诸侯,只是自己把牌打烂了,这是后话。袁术拥有南阳,江淮之地,势力最鼎峰时,地盘人口都是诸侯中之最,汉末一度进入“两袁争霸”的时代。但是,袁术还不如袁绍,治理无方,空有诸侯之名,其实外强中干。
两袁能够快速的崛起,真要感谢董卓的倒行逆施,残暴不仁。东汉末年的京城,朝廷大权表面虽然被董卓控制住了,但是在暗中反董的朝臣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过。比如,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和董卓虚与委蛇,利用董卓的信任,把韩馥,刘岱,孔伷,张邈等人外放出朝廷当州宰,这些人个个都是后来讨伐董卓的诸侯《三国志.董卓传》。而袁绍能够顺利逃出京城,还被任命为渤海太守,拥有一块根据地,就是依赖周毖,伍琼等人劝说,董卓才没有深究,反而拉拢袁绍,他才有机会成为一方诸侯。当然,等董卓反应的过来,周毖和伍琼等人的命也到头了。
袁绍有了渤海根据地后,发展就越来越快了,这里虽然有袁绍家族势力帮助因素(门生故吏遍天下),也有袁绍本身能力的因素,能折节下士。所以,当时河北豪杰多归附袁绍或者以袁绍的名义起兵《三国志.袁绍传》,估计颜良,文丑,张郃等都是此时加入的。但是,真正让袁绍集团上升一个台阶的,其实和冀州韩馥,以及他部下大量的颍川士人有关。韩馥入主冀州后,就派人到颍川招募士人,因为颍川郡豪门多,人才也多。比如,著名的荀彧家族,就是出自颍川郡,荀彧也受到韩馥征召,只是走到半路,冀州换天了,袁绍并了冀州,成了新主。袁绍能入主冀州,除了声望和韩馥无能外,就是得到一众颍川籍士人的支持,比如荀彧的胞兄荀谌,辛评,郭图等人,就是这些人和高干一起说服韩馥让出冀州之地。自此,袁绍的势力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再说袁术,他是袁家的嫡子,在朝廷中任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带兵和何进一起胁迫控制汉帝的官宦集团,表现很活跃。董卓西凉军趁乱入京后,拉拢袁术为后将军,但是袁术出逃了。正好,孙坚杀了南阳太守,苦于没有一个有威望和出身的人来领头,袁术一到,就一拍即合了。袁术的南阳根据地可比袁绍的渤海优越多了,南阳是东汉第一大郡,人口,钱粮不在话下。这就怪不得袁术在这里骄纵起来,过得有滋有味,百姓却苦不堪言。后来,袁术被曹操打得大败,逃入九江,但控制了扬州,这又是一片富庶之地。再加上孙策平了江东六郡,袁术依然还是实力强大的诸侯。所以,袁术本来命好呀,却硬要称帝作死,也是让人无语。